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12日 星期四

    国是聚焦

    长期照护——无法回避的问题

    《 光明日报 》( 2012年01月12日   14 版)
    CFP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失能老人被长期照护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何探索新的照护模式,建立相应社会制度,完善新的养老照护机制,实现真正意义的老有所养,值得深入思考。

        谁来照护失能老人?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赵晶是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北里社区的一位老居民,76岁的他最关心的就是小区里空巢老年人的问题。据了解,他所在的社区有1383位60岁以上老年人,占社区人口的20%,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安全等困扰已经摆在社区工作者面前。八角社区只是中国老龄化的一个小小缩影。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3%,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农村快于城市,发展不平衡,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随着老龄人口增多和人均寿命延长,高龄老人比例将迅速增加,我国老年人长寿不健康的现象十分突出,如何照护失能老年人,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在城市,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民成为市民的步伐也正在加快,搬进了高楼,走进了社区,中国旧有的传统养老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家庭结构。实施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政策,已经改变了旧有模式,现代社会,人们更多追求家庭规模小型化。在日益强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普遍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上边大,下边小”的“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使更多的子女对父辈、祖父辈的照护变得力不从心。而高龄无子女、独居空巢的老人也越来越多。

        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大量成年男女进城打工,老人孩子成了留守人员,“养儿防老”的观念不再灵验。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指出,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居民所依赖的单位保障,在市场化改革中,被作为社会负担而卸掉,单位保障的传统几乎没有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邻居亲友之间的关系也在弱化,亲友社会圈现在变成了陌生社会,邻居对面不相识,难以守望相助。

        面临“未富先老”的挑战,社会还缺乏充分准备。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修学不无担忧地表示,我国社会化长期照护体系建设尚处于初创阶段,存在发展战略思想模糊、统筹规划滞后、制度建设缺失,以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整体上照护服务供给能力严重不足。而这些,也为长期照护的建立健全带来了新的机遇。

        社区养老,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环节

        “今天的早饭是稀饭和鸡蛋,午饭是西葫芦、西蓝花,晚饭是酱爆茄子和炒三丝。”81岁的刘宝香介绍着自己当天的菜单。作为一名空巢老人,她在2011年2月份住进了杭州上塘街道集中养老服务站。在这里,跟她一样的老人有50多位,很多是原来村里的老邻居。在养老服务站,衣食住行有人照料,日子过得很充实。

        上塘街道的集中养老服务站,是长期照护从传统道德观念向现代社会崭新伦理道德转换的一个例证。在这个转换过程中,除政府的功能发挥外,社区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为老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减少社会矛盾的重要环节之一。

        早在上世纪50年代,英美等国家率先提出了社区照护理念,强调老年人在社区中照护和由社区照顾。现在,美国的退休社区达到2500个左右,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前者大多为私人公司所办,后者主要由教会兴办,政府则给予部分津贴。以美国西雅图南湖一带的退休社区为例,其高级项目包括独立生活单元、辅助生活单元、特别照护的单元以及重症照护单元,分工明细。这里有大理石铺成的地面、清澈的游泳池、高尔夫球场、健身房和高级餐厅,还有大剧场。如今,退休社区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韩国等地也普遍设立。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起,也在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明确提出要以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服务机构为依托,探索新时期的为老服务社会管理道路。

        在2011年11月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和清华大学老年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长期照护发展战略高层论坛”上,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王素英表示,今后民政部门将继续统筹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人财物的保障机制,在加快社区服务发展的同时,为长期照护服务提供坚实的依托。

        目前,许多地区开始了有益的尝试。为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杭州上塘街道在整体拆迁后保留了几幢居民安置房,经过改造建立了具备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活动、老年教育等基本养老服务功能的集中养老服务站,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城乡社区居家养老的“上塘模式”。

        山东省莱州市启用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一键式服务管理平台,老人们日常生活遇到困难,坐在家里打个电话,社区就有专人前来解决或者代办。100多家优质服务商、数十个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组织合作,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贴心的家政服务、技能培训、心理疏导。

        哈尔滨市正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切入点,政府投资,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和为困难空巢老人购买服务,设立老年人信息服务“管家”,提供各种紧急救援服务、生活需求服务、日常生活咨询服务等。

        南京秦淮区有一家由政府开办的老年配餐中心,全年为150多名独居老人上门送餐。接受送餐服务的老人中,80%以上年龄超过80岁。一顿饭7元钱,生活困难的老人可以享受5到8折不等的优惠,还有20%-30%的高龄孤寡低保老人可以免费享用这些服务……

        这一切,都是全新的社会管理方式。各地正在结合需求,不断寻求新的变革。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实践的检验,我们一定能寻求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人伦理道德的切实可行的老人照护道路来。

        全天候照护,一个新兴的产业链

        庞大的失能群体隐藏着巨大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苏国指出,如果能够将长期照护服务纳入公共服务范围,加大各级财政的相关保障性投入,将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释放国内的消费需求。但是,巨大的照护服务需求仅靠政府投入、社区服务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充分调动市场资源,从消费、就业、保障等多方面形成社会合力。

        据估算,到2015年,我国仅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市场潜在规模超过4500亿元。这一巨大的需求,将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条。围绕长期照护展开的康复工程、老人公寓、老人饭桌、心理治疗、护工培训、中介服务等,不仅有望发展成为全天候照护产业链,还能够促进社会就业和再就业。仅就护理而言,将成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据苏国介绍,日本目前有超过110多万的人在从事老年人的护理工作,并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再吸纳50万人就业。对我国来说,到2015年,从事老年人照护服务的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就超过500万人。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研究员钱军程认为,老年人失能是一个由轻度变重度的连续发展过程,如果干预的时机与措施得当,可以延缓失能的发展甚至可以康复,能够极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减轻社会的经济负担。我们看到,老年失能康复产业,将对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来新的机会。面对这种机会,我们要加快与扶持失能康复产业发展,针对器官替代、器官辅助产品及康复训练器材的生产,制定优惠的税收、土地等产业政策,促进国产化、规模化生产的实现,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使普通的中国老年人都用得起。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既是解决老人长期照护的关键,也是延长为老服务产业链条的重要方面。诚如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主任党俊武所说,商业保险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选择,在未来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条件下,会成为民众的靠山。

        我们看到,诸如“长期照护全国联盟”等机构已经成立,《老年长期照护导论》、《长期照护资源手册》、《台湾老年人的长期照护》这样的著作业已出版,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到来,一个全新的为老产业链条必将诞生。随着这个产业链条的拓展,我国以为老服务为核心的长期照护产业,将成为朝阳产业,将为更多的人解决就业问题。(本报记者  梁 捷 本报通讯员 路倩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