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北风刺骨,行走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乡间,处处可见一位位基层文化站长“挖”文化、“传”文化、“种”文化的身影,这里浓浓的文化氛围,如一股股暖流温暖着人们的心扉。
郭丹龙:阡陌巷间“挖”非遗
元旦期间,道口铺办事处文化站站长郭丹龙行走于阡陌乡间,挖掘该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胡子苍龙”即龙飞凤舞打花杆,据该舞蹈的组织人胡树芬介绍,为挽救这项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郭丹龙自掏腰包上万元为队员购买了20套服装道具,聘请当地老艺人给年轻人传授技艺。经过半年的刻苦训练,道口铺龙飞凤舞打花杆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当时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涌来,争相一睹龙飞凤舞的神采。
为挖掘澄江玉泥砚台制作工艺,郭丹龙联合郭庄村民郭太星,砌澄窑、磨玉泥,土里来、泥里去,烟熏火燎,历经两年终于烧制成功,再现当年制作工艺。如今,澄江玉泥系列产品已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年产值上千万元。
郭丹龙“挖”出了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飞凤舞打花杆民间舞蹈和澄江玉泥制作工艺,还“挖”出了十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本人两次被省文物局评为文物保护先进个人,道口铺办事处文化站被省文化厅评为先进文化站。在郭丹龙的带领下,道口铺办事处已组成30多人的农民非遗挖掘队伍。
梁绍海:翰墨飘香农家院
“柳公权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斗虎屯镇文化站站长梁绍海正给前来请教的农民讲解,别看他只是个基层文化工作者,讲解得却很专业。
“硕果飘香,书坛又添新秀;菊花争艳,花苑再绽新蕾。”每逢大集、节假日,几十位书画爱好者齐聚镇书画会,切磋技艺。为给广大农民书画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梁绍海牵头成立了镇书画协会,举办了十多次书画展览交流会。“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这样重视,俺要在有生之年用手中的毛笔,挥毫泼墨,尽情描绘党和政府给农民带来的好生活。”后邵村84岁的李立山老人感慨地说。协会还举办书法、美术培训班12期,培养了160多名农民书画艺术人才。到春节,该镇书画协会将在聊城举办“斗虎屯乡土情书画展”,梁绍海让农民书画人才走出土地,走向城市。
宋金龙:扶犁之手谱新曲
“张家庄农民张占法,30多岁没成家,别看他人穷志不短,一心要把穷根拔,不谈对象养母猪,猪生崽来崽生娃……”1月4日下午,朱老庄镇杜庄村文化大院内,琴声流畅,笑声飞扬,一段由该镇文化站站长宋金龙自己创作的山东琴书《猪倌情》,引来观众阵阵掌声。
基层文化站长,生活在基层,整天和百姓打交道,他们的创作激情一旦被激发,那将是巨大的文化财富,宋金龙就是东昌府区有创作能力的基层文化站站长之一。该区新农村文艺汇演活动中,宋金龙根据该镇老艺人宓兴荣演唱“东昌坠琴”的特点,创作了《猪倌情》、《三个媳妇唠家常》、《新农村里新生活》等十多部作品,山东快书《巧试》、《王兰招婿》、《乡长升官记》、《犟三爷上访记》、《闹洞房》等,还有唱词、诗歌、小说、春联等60余篇,这些作品参与各级举办的演出、展览活动80多场次,共得奖项32个,其中国家级、省级2个。宋金龙还带动农民创作爱好者参与,徐泽云、张鸿春、胥保振、时安红等人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展出交流活动,喜获各级奖项13项。(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孟昭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