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首次经历春运“大考”
本报记者焦健 1月10日清晨从北京南站出发,搭乘京沪高铁,感受回家路上列车员全新的服务。
“又是一年春运了……”1月9日晚8点,记者在乘务员公寓与列车长李洪茜的第一次见面,就是以这句五味杂陈的话开始的。
今年春节,李洪茜又不能回家了。历经十年春运的她,已经习惯了“火车不停就得有人值乘,过年赶上在哪儿就是哪儿”的工作状态。
站在公寓房间向窗外望去,夜幕下的北京站人头攒动,川流不息的人们走在回家的路上。
同样不能回家的还有列车长张爽,一个小时前,她刚刚值乘G4次列车从上海回到北京,便匆匆赶回客运段,明天一早她还要值乘G107次列车去往上海。按照规定,乘务员必须在前一晚就到公寓集结。
1月10日早6点,天还没亮,记者被乘务员公寓的闹钟叫起。张爽已经和她的团队化好淡妆,拉着行李箱准备出门。浓雾笼罩的北京气温只有零下8摄氏度,记者与姑娘们来到20路公交车站。
“看,我们的‘专列’来了。”张爽说。即使是工作日,这么早的公交车上也没多少人。
到达北京南站后,列车刚一进站停稳,姑娘们就上车安放行李、查看设施、检查卫生、检测上水情况、与司机核对信息……一长套“规定动作”之后,时间显示7点40分,第一拨进站的旅客来到车厢。
京沪高铁2011年6月开通,今年第一次经历春运“大考”。今年春运,北京铁路局大幅增加了高铁运力,京沪高铁日均开行156列,较平时增加了26列,如遇突发客流,还将再增开10列。从北京南站的显示屏上,可以看到几乎每一刻钟就有一趟京沪高铁列车,高峰时列车间隔甚至只有5分钟。
春运伊始,京沪高铁的客流高峰还没有到来,但是姑娘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以前我们每人只需服务1节车厢,现在每人服务4节车厢,一节车厢60个旅客,一个人就要服务240名旅客,压力还是很大的。”张爽介绍说。
崭新的京沪高铁,不仅有着崭新的列车,也需要全新的服务方式。坐在VIP车厢的旅客陈先生对高铁服务连竖大拇指,但他或许并不知道,在这次列车上有司机、客运员、机械师、乘服员、乘警、餐服员等6个部门的铁路职工在为大家服务。
出生在“铁路世家”的列车员高曼,从小就是看着火车长大的,她的妈妈是北京客运段的一位普通列车员,经常“过年过节都不能回家”,让儿时的她“特别不能理解”。直到自己也成了一名乘务员后,高曼才终于理解了妈妈。
在很多人看来,没有什么比回家更让人感到雀跃、温暖了。但在李洪茜看来,为了让更多的旅客平安回家,就需要她们不能正常回家过年,因为,这身制服,就意味着责任。
(本报G107次列车1月10日电)
党员突击队,哪忙往哪补
——电煤运输随访记之二
本报记者陈恒 1月10日一大早,赶赴大同市东部的湖东煤运编组站,继续跟踪电煤列车的运输情况。
1月10日清晨,冒着刺骨的寒风,记者赶到山西大同市湖东煤运编组站。
一列两万吨的重载列车缓缓驶过,记者拿出手机计时,从车头到车尾,全部从眼前驶过,长达6分35秒。
湖东站站长任勇告诉记者:“两万吨的重载车,车皮总共204节,比5里地还要长。”每天,从湖东编组站出发的重载列车,平均达93列,每隔一刻钟就要发走一趟。
湖东编组站被誉为中国重载运输的“加工厂”,大秦线上运行的所有重载列车全部在这里集散。1月9日从塔山矿发出的两万吨重载列车,以及从北同蒲、大准、大包、神华、云冈、口泉支线驶来的大大小小的列车,都在这里编组再出发,开赴秦皇岛装船,运往全国各地。
2011年,从湖东编组站运出的煤炭达4.4亿吨,占全国铁路煤运量的20%,为全国的电煤外运,立下了汗马功劳。
湖东站站场全长8.36公里,记者站在站场中央,好似站在旷野之中,寒风刺骨,不一会儿,耳朵就被冻得生疼。不远处,站场助理值班员唐涛,正拿着小红旗引导列车。
“冷吧?!”记者问道。“节前忙,我们一般一站就好几个小时,没啥。”唐涛腼腆地说,“重载车间隔不了几分钟,根本没时间到屋里边暖和,习惯了。”
临近春节,湖东站发车密度很高,要是缺了像唐涛这样的工作人员引导,很可能出危险。
“从以往经验看,今年春节期间出现恶劣天气的概率比较高,不过我们早就做好了准备。”刚调到大同站工作的湖东站老站长郎公为告诉记者:“为了保障春节期间电煤运输,我们成立了130人的党员突击队,哪儿作业忙,就往哪儿补!”
“节日前后,我们全站400多人都放弃休假,24小时4班倒,全力以赴!”郎公为说。
上午10点半,记者走进信号楼,值班员柴建利正在岗位上吃饭。见到记者,柴建利有些不好意思,“手头活儿不能丢,去不了食堂,只能抽空扒拉几口。”原来,站里考虑节前保障任务重,让食堂提前把午饭做好,10点多就送到全站16个岗点上,大伙儿断断续续吃完,要到12点……
此时的忙碌景象,不过是湖东站年复一年的常态。
接下来,这么多的煤要穿越653公里的大秦铁路,驶向它们的目的地——秦皇岛。记者明天将跟随一列重载车,一起出发。
(本报山西大同1月10日电)
有温暖,也有希望
本报记者邱玥 1月10日跟随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简林强乘坐开往厦门的列车,历时近33小时,行驶近2500公里。
1月10日8时10分,列车平稳驶入福建境内。拉开窗帘,窗外是满眼的绿:远处青山绵延,前后相叠;近处绿树成荫,将列车环抱其中——这是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简林强再熟悉不过的风景。
在车厢里,简林强巧遇了校友,中国农业大学的大三学生王宇,不同的是王宇的专业是农学,还兼修了农大的金融学双学位。
两人谈起未来的打算。王宇打算报考简林强所在的经管学院研究生。“这次过年回家应该是我大学里最后一个可以彻底放松的假期了。”王宇说,返京后他要开始好好备考。
中午11时,原本宁静的12号餐车内开始热气升腾——狭长的厨房内,厨师们洗菜切肉来回忙碌;厨房外,一位女服务员一面将各种炒菜端给用餐的旅客,一面把餐食装盒放入手推车,准备分送到车厢。这里是K307次列车的心脏。旅客们用过餐,旅途的疲惫似乎也从脸上不见了。
13时04分,K307次列车驶入福建三明站,200多名旅客下了车。
“年年春节都回家,除了2008年。那年为了赶工安装北京奥运会鸟巢的地板和盘古大观的外墙,干活一直干到腊月二十九,那可是唯一一次过年没回家。”说话的是和简林强一墙之隔铺位的曾先生。经过打听才知道,曾先生是泉州人,自己承包了一个几十人的施工队,已经在北京干了10年。
“去年房地产调控下来,对生意影响非常大,营业额下降了20%—30%,利润比起近五六年前少了三百万元左右,但仍有盈余两百万元至三百万元。”曾先生感觉还不错,“老婆在家也有自己的事业,从事服装加工,一个月也能挣万儿八千。”
常年出门在外的他,在家呆的时间一年还不到一个月。“家里还有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呢!过年了,只要能回家和家人团聚,少赚十万八万的对我来说也没关系!”
问及为什么不回家发展,曾先生说:“人才、资源、信息都在外边,市场也大,家里目前看来发展空间太小,长远来看也许可以考虑吧,我们小企业主都是跟着大环境走。”
一位抱着1岁左右男孩的男子闻言驻足,“是啊,我今年的营业额也比去年差了二、三成。”这位男子姓吴,是福建南安人,从2003年起就在北京经营一家水暖店。“30多平方米的店铺,小本生意。最好的时候是2008年,那时候每天营业额有3000元到5000元不等,不过今年就算不景气也还挣了不少钱,现在就指着来年保障房和二手房市场能让我的生意再‘红火’一把。”
相同的话题让陌生的人走近了,让车厢温暖了……
19时25分,飞驰了近2500公里,历时近33个小时,满载1600名乘客的K307次列车即将抵达终点站厦门。
(本报K307次列车1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