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07日 星期六

    发了工资就回家过年

    《 光明日报 》( 2012年01月07日   07 版)

        编者按

        春节将至,领到工资回家过一个团圆年是无数农民工的心愿。农民工讨薪和春运又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数量庞大、经年背井离乡的农民工,能否顺利拿到工资、买到车票?在采访中,我们感到了一种人文的关怀,我们看到,这个冬季有一股暖流在涌动。

        2011年12月14日,下午4点,北京市西城区菜市口7号线地铁施工处,北京军保防范技术有限公司的李旭发正在进行施工维护。“明天就发工资,每月1500元,外加25元的交通补贴,发的是现金,而且管吃管住。”说话时,李旭发脸上满是笑容。2011年7月,48岁的李旭发从山西稷山农村来到北京。

        “比在老家挣得多,工资从没拖欠。等下月15号发了工资,就回老家过年。”李旭发高兴地说,“一想到这些,心里就很暖和。”

        北京军保防范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私营企业。企业中来自山西、河北、河南、安徽等地的农民工有几十人。据公司经理说,保障员工工资按时发放是公司正常经营的前提,也是尊重员工劳动的表现。“这不仅关系企业发展,而且事关社会和谐。拖欠工资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是不仁不义之举。”

        据统计,截至“十一五”末,我国农民工总数已达2.42亿人。他们处于中国社会的底层,干最苦最累最脏的工作,工作时间最长,报酬最低,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拿得不多,但心里很踏实、温暖,因为每月25号单位都会足额、按时发工资。”来自河南南阳农村,在海淀区某超市做促销的张延辉告诉记者,身边有几个做建筑、保洁工作的老乡,没听说他们工资被拖欠或克扣。的确,这个冬天,让人感到温暖的,还有从中央到地方,官方到民间,纷纷出台维护农民工合法报酬权的相应政策或措施。

        近日,人社部、发改委等9部委召开会议,要求确保元旦春节前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10人以上集体劳动报酬争议,7天内结案;山东公布农民工讨薪电话,欠薪举报实行首问责任制;河北邯郸开通24小时农民工讨薪热线,接受办理投诉;四川省司法厅要求各市(州)司法局简化讨薪法律援助案件受理程序,对农民工讨薪、工伤案件实行全方位法律援助……

        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律师事务所主任秦希燕说的一番话,同样让人感到温暖:“农民工是弱势群体,他们为城市的发展繁荣努力着、奉献着,拖欠他们的工资就是拖欠他们的‘血汗钱’,就是让他们失去养家糊口的生活来源,就是拖欠他们急需给亲人治病的‘救命钱’。因此,我们必须尊重、维护农民工的劳动权。”

        日前,在湖南,秦希燕联合律师事务所成立了由40名律师及律师助理组成的“免费服务团”,并向社会公布热线电话。“我们还安排20万元资金,免费为全国各地的农民工提供24小时法律援助。”秦希燕说。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姚丽娟,专门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她表示,我国各级政府都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当作重要工作来抓,一定程度上为他们顺利拿到工资提供了保障。同时,社会组织也正在积极为农民工提供维权信息,充分发挥监督作用,联合社会各界力量,解决劳资关系中双方信息不对等问题,揭露用工单位非法欠薪问题。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全国总工会统计,2011年以来,全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专项检查已为129.2万名农民工补发被拖欠工资及赔偿金29.4亿元;2011年元旦、春节期间,全国各级工会配合有关部门共检查用人单位34.8万家,涉及职工1917.4万人(其中,农民工1488.3万人),为105.82万名职工追回被拖欠的工资24.5亿元(其中为93.44万名农民工追回被拖欠工资22.6亿元)。

        “烦扰热线”的创办人陈军,长期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生活现状。“现在全社会都普遍重视农民工工资问题,这是一种力量的自觉凝聚。”陈军说,“虽然一项调查表明,75%的建筑工人没签劳动合同,给用工单位拖欠工资提供了可乘之机,甚至有地方还存在农民工暴力讨薪现象,不过相信通过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暴力讨薪问题必将成为个案。”

        (本报记者 王昊魁 王燕琦)

        (图片均来自CFP)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