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树(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
世界上的文字林林总总,其字符(即构成文字的符号)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类,即意符、音符和记号。拼音文字只使用音符,汉字则三类字符都使用,其结构自然比较复杂。古人很早就注意到汉字是有结构的,如《左传》记载“止戈为武”、“皿虫为蛊”之类。但是,这种说法是随意的、零碎的。真正系统地阐述汉字结构的是“六书”说。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分别给“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下了定义,并举了例字。这是最早关于汉字结构的系统理论(见注)。
1899年商代甲骨文发现以后,对汉字结构的认知已超过了前人。与此同时,西风东渐,使人们看到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文字体系及其结构的情况。学者逐渐认识到“六书”说并非尽善尽美。1934年,唐兰先生首创“三书”说(象形、象意、形声)。1956年,陈梦家先生在《殷虚卜辞综述》中提出的“三书”是象形、形声、假借。1988年,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认为陈氏的“三书”说是合理的,只是“象形”应该改为“表意”。我们认为,裘先生的“三书”说最为合理。但是,无论是“六书”还是“三书”都存在一个缺点,即这个框架都不能囊括各个历史时期汉字的结构类型。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们尝试建立一个新框架。在谈新框架之前,先要明确以下三点:
第一,汉字结构类型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空间的转移,汉字结构的新类型不断产生,旧类型不断消亡。
第二,汉字结构类型是有大有小的,其数量并不均衡。《说文》中形声字数量最多,约占80﹪以上;指事字数量最少,约占0.5﹪。某些结构类型数量虽少,但也不能把它排除在汉字结构类型之外。
第三,汉字结构类型是有层级的。即各种结构类型有一套由上位到下位的的隶属关系,并不是处于同一个层级之上的。
现在,谈谈汉字构造的新框架。在《殷墟甲骨文“有声字”的构造》(载《史语所集刊》,第76本第2分,第315-350页)一文里,以汉字结构中有无“声符”作为分类的标准,把汉字分成两大类:一类汉字结构中不含声符,称为“无声符字”;另一类汉字结构中含有声符,称为“有声符字”。这就是“二书”说。以“二书”说可以将甲骨文所拥有的结构类别悉数列举出来:(如表所示)
中国古文字始于商代甲骨文,终结于秦代小篆。我们选取时代相隔1000多年的商代甲骨文和秦系小篆来作形体构造的比较研究,可以知道,“独体形声字”、“附画因声指事字”、“两声字”三种构造类别为《说文》小篆所淘汰,其余被继承下来。由此说明,汉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构造是不同的。照搬“六书”说或“三书”说来分析商代文字,总是有些地方不能完全契合。
注:许慎对转注的解释含混不清,最难理解。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第102页)说:“在今天研究汉字,根本不用去管转注这个术语。不讲转注,完全能够把汉字的构造讲清楚。”我们认为裘先生的意见是正确的,故本文讲汉字构造时,撇开转注,未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