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青岛:蓝色硅谷显端倪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9日 01版)

        圆满完成搭载“蛟龙”号进行载人深潜5000米海试任务的向阳红09船,返航青岛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综合楼及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即将投入使用;我国唯一获准装船的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在青岛诞生;青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即将出台……

        一个接一个的喜讯,无不预示着青岛打造中国“蓝色硅谷”的宏大设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今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根据规划,将以青岛为龙头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

        “这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指出,“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国的‘蓝色硅谷’!青岛要成为海洋科研成果的孵化区、产业发展的聚集区,成为海洋科技的研发中心、科研人才的集聚中心,成为国家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 

        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

        青岛有近海海域1.22万平方公里,综合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立足“蓝色硅谷”目标,青岛将重点设立国际海洋科研中心、海洋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深远海与海洋前沿技术研发中心、海洋生态保护区4个功能区。今年8月,位于青岛即墨鳌山卫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标志性建筑——综合楼及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已投入使用。这是国内海洋领域内唯一一个国家实验室,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5支“国家队”共同组建,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海洋领域最主要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基地。

        未来5年,青岛将投资6000亿元重点建设300个项目。其中包括:筹资100亿元设立国内第一支蓝色经济发展基金,重点推动国家深海基地、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中试基地、海洋科考船等一批海洋科技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启动海洋仪器仪表装备制造、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仪器仪表装备制造、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以科技进步带动海洋渔业、船舶制造等传统海洋产业的升级和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形成海洋科研成果“孵化中心”

        发展蓝色经济,青岛将从传统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特别是优势产业转变。

        今年2月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唯一获准装船的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在青岛诞生,一期产业化项目将达到年产500台压载水处理装置的能力。

        目前,我国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正加紧推进,青岛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在生活用水上进行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城市。

        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青岛已成为我国新兴的海洋新药及海洋生化制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在海洋新材料领域,青岛是世界最大的海藻加工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的舰船涂料及功能材料科研生产基地。青岛正在形成一个能量空前巨大的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中心”。

        根据规划,未来几年青岛将依托海洋科技力量,完善海洋科技信息、技术转让等服务网络,在海洋药物、海水淡化、海洋水产育种育苗、深海研发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打造面向深海科技研发、深海资源调查、深海装备研制以及服务等领域的开放式国家级平台,以这些基地为基础,推动一批又一批的海洋科技高端成果实现产业化。

        在“蓝色硅谷”内,青岛还将建设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海洋产业技术示范基地,促使海洋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

        汇聚一流海洋科技人才

        打造“蓝色硅谷”,人才是关键。青岛围绕“蓝色硅谷”建设,正在努力聚集各类海洋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

        今年7月,青岛召开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高端人才项目洽谈会,搭建起国际海洋高端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广泛吸纳国内外海洋科技英才。

        围绕打造“蓝色硅谷”,青岛将实施“人才强海”战略,引进培养一大批深海资源开采、深海生物资源利用、微藻生物质能源开发等领域的科研人才,打造海洋前沿技术科研团队;引进培育建设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及仪器装备等领域高水平研发人才,打造海洋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团队;培养一批掌握工程技术、熟悉生产管理和精通市场运营的复合型人才,打造海洋产业应用开发人才团队。以海洋人才市场为交流对接平台,未来的青岛将成为东北亚地区的海洋人才集聚中心和交流中心。(本报记者 凌 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