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人才兴医 名医兴校

    ——访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琪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6日 06版)

        当前,正值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阶段,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作为江苏重点医学教育高校,南京医科大学担当了教育和医疗两个最为直接的民生责任,通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带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南医大党委书记、校长陈琪。

        新闻故事:12月8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南京医科大学王学浩教授榜上有名,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位院士。“当选是成果,更是责任,我将以此为新起点,继续下一步的发展目标。”王学浩院士接受采访时表示。

        记者:1931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提出“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您对此有何见解?

        陈琪:高校事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必须站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建设什么样的队伍、怎样建设队伍”、“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人才工作的重大意义。

        目前,“人才强校”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已经摆在了我校发展至关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有了高层次领军人才,就可能带起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有了高水平创新团队,就可能支撑起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有了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就有可能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所以,做好人才工作,是实现我校又好又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必由之路。

        新闻故事:17日,美国国家医学院公布了65名新当选的院士名单,南京医科大学85届校友王存玉教授名列其中。这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来自中国内地的学者第一次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记者:多年来,贵校是如何具体践行“人才强校”战略,从而使培养出的人才立足国际舞台,跃然成为医学界的明星?

        陈琪:“人才强校”战略首先着力于教师的结构和质量两个方面。目前,我校教师队伍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数的39.8%,36—45岁教师占36.9%,46—60岁教师占21.7%,老中青比例日趋合理,中青年教师的发展后劲日益凸显;从学历(学位)结构看,专任教师中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比例达84.9%,拥有博士学位者比例为42.9%,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明显提高。

        五年来,我校通过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和完善特聘教授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自由的科研环境,共引进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33人,遴选学校全时特聘教授22人次。在高层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新增了“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63”首席科学家等杰出人才。

        新闻故事:12月14日,江苏省“333工程”第21期高级研讨班在南京医科大学成功举办,作为省人才培养的龙头工程,“333工程”实施7年来,已有一大批培养对象成长为学术、技术带头人。今年南医大共有43人进入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其中第一层次人选实现了零的突破。

        记者:近年来,贵校从教师资源到学生培育都取得了显著效果,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战略,“人才强校”在“十二五”期间将如何延续?

        陈琪:人才工作是一把手工程。一是要完善人才工作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导,行政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二是要明确责任,党委书记、校长是学校人才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二级单位的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人才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确保人才工作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三是要健全人才发展经费保障机制,整合现有各类人才培训和引进等专项资金,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根据人才市场情况,适时修订引进人才政策,积极争取各类人才经费支持,为学校人才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韩灵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