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转型:从“试点”到“示范”

    ——访辽宁省阜新市委书记潘利国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6日 10版)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减少,阜新陷入了“矿竭城衰”的困境。全市下岗职工12.9万人,月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特困居民18万人。2001年,国家将阜新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从此,阜新开始了具有标本意义的转型探索。

        弹指一挥间,阜新已走过了10年的转型之路,走出了“矿竭城衰”的困境,夯实了跨越发展的基础——阜新市委书记潘利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阜新从当年转型的“试点”开始转型成“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

        从“试点”走向“示范”

        资源型城市转型,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接续替代产业,10年来,阜新经历过众多的摸索和抉择,终于锁定了“三大基地”和“六个重点产业集群”,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果。潘利国介绍:一是全国重要的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目前已培育和引进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30户,带动全市形成了生猪、乳业、食用菌等16个农业产业化链条;二是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全市煤炭产量每年稳定在2000万吨,巴新铁路建成后将从内蒙古每年输入5000万至1亿吨煤炭,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60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80万千瓦,同时,正在建设“千万千瓦风电城”;三是全国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建设——大唐国际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明年底开始投产供气,二期60亿立方米煤制气和烯烃项目正在积极推进,投资100亿元的彰武中农集团煤化工项目和投资130亿元的新邱四川泓华煤化工精深加工项目也已签约。与此同时,“六个重点产业集群”初现规模:皮革、液压、板材家居、铸造、氟化工、新型材料已有企业571户,今年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139个,年末产值将突破300亿元,全市多元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说到民生改善,潘利国书记如数家珍,他欣慰地告诉记者,10年来,全市累计实现实名制就业57.8万人,18.6万名城乡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32万平方米采煤沉陷区得到治理,近4.3万户居民得到安置;2005年以来,累计拆除棚户区房屋534万平方米,新建回迁楼663万平方米,15.3万多户居民乔迁新居;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7.9平方米提高到22.4平方米;城市社区建成“十分钟服务圈”186个,群众在十分钟内便可得到生活、卫生、文体、平安服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327元增加到1271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123元增加到6372元。

        由“示范”迈向振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创建转型示范市,就是在经济转型试点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转型内涵,创新转型方式,强化转型措施,进行系统化、高水平、综合性的创建,进一步提高转型质量,推进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面向未来发展,潘利国向记者展示了城市的未来发展:

        当前全国经济转型试点市的范围已经扩大,阜新已不再是唯一试点城市。这就要求我们在巩固转型试点成果的基础上,以“转型示范”为主题,抢抓先机,自我加压,开拓创新,推进转型向更高层次更高目标迈进,实现由单一经济转型向全面转型的转变。

        谈到转型示范的目标,潘利国说,到2020年,实现创建转型示范市的目标,把阜新建成综合实力更加雄厚、城乡面貌更加优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创业创新型城市和生态宜居型城市。我们将进一步整合全市力量,集聚各类资源,努力创造“阜新速度”,构建“阜新模式”,加快推进转型振兴步伐。(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 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