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栖居在诗情画意般的大地上。”已是耄耋之年的吴良镛,这位新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学术带头人,联合国世界人居奖、陈嘉庚科学奖的获得者这样说。
当他端坐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料室,娓娓道出自己的人生经历时,一个亲历战火,目睹炮弹摧残家园,从此誓要投身战后重建,最终得偿夙愿的建筑大师的轮廓,被勾勒得无比清晰。
“我刚刚参加完大学的考试,敌人的飞机就来轰炸了,当时大半个城市都是大火,成了废墟。夜晚时,连狗的叫声都像是在哭。”吴良镛提及亲眼目睹家园被毁的经历,低沉的声音中透出丝丝凄苦。
战争摧毁了城市,却没有摧毁吴良镛求学的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微缩胶片上看到一些西方建筑杂志,其中提到战后恢复、战后重建。“就是这个时候,我才恍然大悟:战争迟早是要过去的,才知道有重建这个概念。”吴良镛说。
从此,他毅然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转为研究城市建设,“我们那时候的学术研究,都是与科学救国、技术报国联系起来的。”吴良镛说。
对战后重建的憧憬,让吴良镛充满了斗志与热情。从此,他孜孜不倦地钻研城市建设,只要是做对战后城市建设有用的事,吴良镛都不遗余力。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吴良镛受梁思成之约共赴清华大学协助筹办建筑系,从此开始了一生为之奋斗的建筑教育事业。
他曾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更有效地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的生力军”。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在清华大学招收了我国第一批园林规划设计专业学生。他提出建筑教育、科研、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思想,创办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他还是我国建筑学专业的第一批研究生导师,培养出我国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
他所致力于探索开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教学道路,在国际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亚洲建筑师》一书称誉吴良镛为“人民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协会称他为“新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先行者和杰出的建筑教育家”。
虽然毕生都留在清华大学做建筑教育工作,吴良镛始终也没有忘记战争中人们流离失所的惨境,他坚信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是致用之学。
他积极参与天安门广场改建工作、唐山地震改建规划,参与了北京、北海、三亚、张家港、深圳、无锡、苏州等城市的规划设计,主持了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校园的设计……
他对北京破旧危房菊儿胡同的改造更是获得了国内外建筑学界的认同,一位英国知名建筑评论家对此评价说:“菊儿胡同的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改都具有指导作用。”
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正是吴良镛做建筑项目的目的所在。吴良镛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的导师伊利尔·沙里宁这样评价他:“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家居”。这是对吴良镛人生的真实写照。
(本报记者 詹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