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杜弋鹏)本报今日头版头条刊发的《未来发展的基石——北京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纪实》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引起强烈反响。
清华大学精仪系博士生李伟说:“我和同学们仔细阅读了光明日报《未来发展的基石》这篇报道,看到北京市党员骨干培训学校给我们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成长平台,专家讲解、实践活动,加深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外交、新闻等方面的课程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清华大学机械系博士生郭宁说:“今年,我参加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骨干培训班,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当代青年的责任、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等,并和来自全校不同院系的学生骨干一起交流讨论。经过紧张的学习和充实的讨论交流,我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现状的了解,掌握了更好的服务同学的本领,也坚定了我作为一名学生干部的奉献服务意识。”
清华大学材料系博士生樊学双说:“这篇文章让我对北京市委教育工委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平台有了全面的了解,我很兴奋。作为学生党员我明白,因阅历所限,学生党员无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还是在实践认知方面都有所局限,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和必要。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为学生党员更好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作为一名直接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教师,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干部尤宇川,详细阅读了《未来发展的基石》,与同事展开了热烈讨论。他认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北京大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党建工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北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将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为契机,大力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着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服务人民意识牢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祖国发展培养坚实的栋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发展筑就深厚的基石。
今年,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0级硕士班党支部与丰台区王佐镇,开展了红色“1+1”党支部联合共建活动,并以此作为支部落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切入口,有力提升了支部成员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意识,产生了良好反响。党支部书记万里鹏在党支部生活会上带领支部党员阅读《未来发展的基石》一文。支部党员针对大学生党员如何培养理想信念以及党支部如何加强战斗堡垒作用展开了热烈讨论。万里鹏总结了大家的发言,他表示:“成长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既是党和国家对我们青年共产党员的殷切期许,也应该是每一位大学生党员的自我要求。这篇文章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首先应该是有理想、有信念的青年;其次,应该是将个人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的青年;最后,应该是脚踏实地、认真学习、乐于奉献的实践者。”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孙宇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党员,作为今年吉林省的选调生,他选择了将青春的汗水挥洒在振兴东北的伟大事业中。看过《未来发展的基石》后他深有感触地说:“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我不会进入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深造;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力量支撑,我无法迈出坚定的步伐,从北大走向吉林那片辽阔的热土。从理想到行动,有一段很长远的距离,但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了信念便不会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