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年终特稿

    “八连增”带来的中国信心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4日 01版)
    题图:山东省聊城市肖庄村张玉兰在用玉米收割机收获玉米。 张振祥/CFP

        在欧美债务风险加剧,全球经济踉跄前行的这个严冬,中国粮食产量“八连增”的消息不只给中国,也给世界带来融融暖意:本月初,国家统计局宣布,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自2004年以来的“八连增”,自2007年以来连续5年粮食总产量超过1万亿斤!

        粮稳天下稳,粮足百姓安。粮食连续八年增产,总产纪录一再被刷新,令人振奋,令人深思。从连续下滑到产量稳定站上万亿斤台阶,中国粮食生产增加的不仅是产量,更是稳粮增产的能力和信心。

        13亿人的吃饭问题:从忧心到信心

        2011年,非洲之角地区遭受60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和饥荒,中国政府在一个月内两次宣布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和粮援外汇供给4.432亿元人民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外提供的最大一笔粮食援助。

        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总干事曾撰文指出:“当我在世界各地访问时,人们问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消除饥饿,中国就是我的答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从2004年起,连续8个中央一号文件,取消农业税,增加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基本形成了支持粮食和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政策框架。

        今年,河南省粮食总产已连续6年超过千亿斤,黑龙江省连续两年粮食总产超千亿斤,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云南、甘肃、宁夏、新疆15个省份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主产区正成为全国粮食重要的增产点:这8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对粮食贡献率均超过90%,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升至76%。

        “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着实得之不易。”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表示,这是在应对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双紧”、气象与生物制约“双灾”、物化成本与人工成本“双涨”、国际因素对粮食生产和市场“双冲击”的艰难情况下取得的。

        “八连增”的中国密码:从政策到科技

        “今年粮食生产起点高、难度大,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十分不易。”陈萌山分析说,一是政策力度前所未有。今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在全国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农业“四补贴”规模比去年增加14.7%,粮油大县奖励增加40亿元,大幅提高并及时公布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及时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35.8亿元。二是关键技术不断推广,粮食增产有了不竭动力。

        “好的品种已成为水稻增产最直接、最有效、最显著的要素,突出体现在以超级稻为代表的高产、优质、多抗和广适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稻所所长程式华指出,“同时,以旱育秧、大中棚育秧、集中育秧为代表的育秧技术,以机插秧、抛秧为代表的插秧技术,以精确定量为代表的肥水管理技术,以及机械化收获、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适用技术大面积推广,促进了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玉米专家戴景瑞告诉记者,8年来,我国玉米单产从320公斤提高到382公斤,单产的大幅增加是玉米总产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品种的更新换代在玉米单产增加的诸因素中占有40%-50%的比重。

        “玉米增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关键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据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赵久然介绍,“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大力推广玉米“一增四改”技术,即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品种、改套种为平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玉米产量。

        “百价之基”的不凡意义:从稳价到稳心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百价之基”的“稳”,无疑对于抑制物价过快上涨有着重要意义。

        据了解,稻谷、小麦、玉米是中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品种,占整个粮食产量的80%以上,份额最大的是秋收的稻谷。自2010年以来,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的市场价格上涨幅度较快,其中小麦价格一度上涨至历史最高点。粮食价格屡创新高,推动了CPI上涨。在今年物价上涨过程中,食品类价格是主导物价走势的关键因素。2011年1至8月,CPI上涨5.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3%。

        “近几个月,中国通胀压力逐步缓解,CPI高点已经过去。其中,粮食的丰收对稳定物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近几个月来,受夏粮和秋粮丰收利好消息影响,中国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均保持稳定。然而,另一方面也需看到,站在1万亿斤台阶上,探寻未来粮食增产空间,依然任务艰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将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粮食直接补贴,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这都将给我们带来新的信心。

        (本报记者 冯 蕾  李 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