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打靶连中两个十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指挥刘宇说,“这两枚火箭入轨精度堪称完美。”9月29日21时16分,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点火起飞,将天宫一号准确送入预定轨道。11月1日5时58分,长征二号FY8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托举神舟八号飞船进入太空,583秒后飞船准确入轨。
两枚火箭的入轨精度创造了中国运载火箭发射史上的新纪录。是怎样一支队伍,造就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完美、续写着中国运载火箭的传奇?
任务周期长,工作密度大,挑战前所未有
此前,长征二号F火箭虽然经历过七次成功发射,但仅仅间隔两个月连续发射两枚火箭,对这支队伍来说还是从未遇到过的。“北京、发射场双线作战,发射、测试并行开展,进度、质量多重压力,这对长征二号F火箭研制队伍的挑战前所未有;两发火箭连续发射、百余队员坚守岗位,任务周期之长前所未有;流程缩短,发射场工作密度之大前所未有。”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连用三个“前所未有”道出了任务的艰巨。
“在众多型号都高强密度发射的现实情况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全年生产、测试工作均超前完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火箭研究院院长李洪表示,火箭运往发射场前,完成了五十余项质量专项评审,使型号队伍从人员思想上、技术储备上、各项保障措施上以及各项预案上都做了充分的准备,长征二号FT1火箭提前两个月完成最终测试待命、长征二号FY8火箭提前一个月完成最终测试待命。
然而,突发事件不期而至——8月18日,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失利。按照举一反三的质量管理原则,长征二号FT1火箭发射推迟一个月,这使本已非常紧张的发射任务压力更大——队伍不能按照原计划返京进行长征二号FY8火箭出厂前测试;长征二号FY8火箭出厂前要在短期内完成二级发动机重新拆装;两发火箭将在发射场双线并行……
“上不愧老、中不愧己、下不愧后,心底坦然、好入眠、不负天。”尽管困难重重、压力重重,但全体工作人员都记得,在火箭发射队临行前火箭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说过的这句话。
为了确保长征二号FY8火箭按原计划运到发射场,指挥部决定让绝大部分发射队员留在发射场,确保FT1发射任务完成,抽调部分人员返回北京完成FY8火箭出厂状态确认测试工作。北京各电气系统主任设计师亲自带队,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测试前状态准备工作,返京发射队员在到达北京的当天立即投入FY8火箭的测试工作……
极端负责、挑战自我、精益求精
火箭入轨精度主要取决于控制系统。“以前在发射‘神一’到‘神七’的时候,发射精度也很高,但与今年的交会对接任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长征二号F火箭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吕新广说,火箭入轨精度高,飞船自身轨道调整的要求就低,不用消耗太多的推进剂,这意味着它可以多装一些试验设备。
为了提高火箭入轨精度,长征二号F队伍首次运用了迭代制导技术。它实际上是一种自适应的制导方法,可以根据当前火箭的输入参数,时时“规划”自己的弹道满足精度要求。采用这种技术,火箭入轨精度大大提高了。
一颗颗螺钉、一滴滴汗水、一页页文件、一个个不眠之夜,历时五年的充分准备,火箭各系统前后方鼎力支持……铺平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通往成功的道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研制队伍早已把“成功”融入血脉,当成一种坚定的信仰,早已把“虚心学习、耐心复查、细心工作、放心发射”渗入心魄,当成日常的习惯;早已把“极端负责、挑战自我、小中见大、精益求精”煅入骨骼,他们坚持的是“零缺陷”的质量理念,践行的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工作态度和标准,这是这支队伍造就了两个完美的“十环”根本所在。
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用成功报效祖国
从7月22日长征二号FT1火箭发射试验队出发到11月4日长征二号FY8火箭发射试验队返抵北京,共计106天。火箭发射试验队共有112人全程参与了交会对接两次发射任务,队员们在发射场度过了中秋节、国庆节两个假期,经历了夏、秋、冬三个季节。提起这支队伍,火箭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罗晓阳连连感叹,每一个人都默默付出、无私奉献,才确保了整个任务的完成。
就以吕新广为例,作为长征二号F火箭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他参加了长征二号F火箭到目前为止的所有载人发射任务。当年,他“三十而立”的生日会,就是在赶赴酒泉发射场途中的大排档里度过的;今年,在奔赴“天宫”“神八”发射场前,他的孩子才刚刚降生……在火箭研制的团队中,多少艰辛、多少甘甜,都融入了那一颗颗矢志不渝的报国心。
(本报通讯员 金一山 本报记者 邢宇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