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走基层·媒体在行动41

    电视频道,还可以这样办!

    ——荆州电视台垄上频道亲农、惠农、暖农纪实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21日   16 版)
    垄上行科技大讲堂现场
    沙市区岑河镇木垸村农民记者高先洲在棉花地里拍摄
    本报记者陆先高和夏静在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新农会信息服务中心采访

        “我从垄上走过,总有不少收获。田里稻穗飘香,农夫忙收割,微笑在脸上闪烁……”在优美动听的歌曲中,日前,记者跟随荆州电视台垄上频道的节目组一起到湖北松滋沙道观镇邵家铺村拍摄《垄上行》节目

        农民的兄弟 农民的频道

        这里没有炫目的灯光、绚丽的舞台,也没有身着华丽服饰的名主持人、演播室,却有农村广阔天地垄上频道的大舞台,有一群穿着《垄上行》标识黄色外套行走在田间地头的荆州电视人。

        初冬时节,记者与《垄上行》节目组来到邵家铺村。刚一进村,立刻就被村民围了起来。

        “王凯,你怎么比上次看着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一位大婶拉着主持人王凯关心地问。

        “王老师,王老师,您帮我看看,这葱是不是生病了?”一位大妈捧着一捆大葱,挤到随行的农业专家王中原教授面前,焦急地问。

        “今天做的节目是讲什么的啊?”被挤到外围的大叔向摄像记者打探。

        “你们和王凯他们很熟吗?”记者好奇地问。“那当然,王凯那是我兄弟啊!垄上频道的专家、记者都是我们的兄弟!”几位村民争着介绍。“你们都喜欢看垄上频道吗?”“那当然了,每天都看。”“晚上不看垄上行,日子过不得!”记者没有想到,在荆州农村,垄上频道居然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为什么垄上频道有如此魅力?因为这是荆州电视台十年耕耘、倾力打造的品牌频道。

        2002年4月26日,荆州电视台创办了湖北省第一个对农电视栏目《垄上行》。2009年,《垄上行》延伸成为全国第一个地市级对农频道——垄上频道。近3年来,他们以实在的节目内容、踏实的记者、朴实的风格,让垄上频道成为了湖北乃至中部地区农村知名度最高、最受欢迎的频道。

        荆州电视台台长李海昌向记者谈起创办《垄上行》的初衷: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国家重要优质商品粮油生产基地,人口640万,其中农业人口450万。媒体的衣食父母理所当然是农民。“面对这个庞大的群体,我们没有理由舍弃脚下的土地。”

        从开播那天起,《垄上行》一直重视履行“三贴近”的宣传宗旨,选取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紧密相关的内容,深入“三农”第一线采访,用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来表达。《垄上行》始终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记者要做农民,而不是做农民家里的客人;编导和主持人必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体验式采访。短短几年,《垄上行》的主持人、记者就这样跟着农民跨沟渠、趟疫水、忙农活,走遍了江汉平原的大小村庄。

        光鲜亮丽、时尚前卫、西服套裙,这是人们对电视记者的印象。戴草帽、穿便装,这是垄上频道的记者。垄上频道要求所有记者、主播、编辑每年至少在农家吃住30天,熟悉农村、农民、农事,与农民结亲戚,培养和农民的感情。《垄上行》栏目主编王杰琼说:“垄上频道的很多人都有中暑、掉在田沟里的经历。帮农户打柴、收鸡粪、挖水槽、喂猪,大家个个都在行。女记者们夏天下基层从没打过伞,更别提穿高跟鞋和裙子了。”荆州电视台副台长刘国刚说:“没有距离,才能真正做到为农民服务。”

        这次在邵家铺村,《垄上行》是在当地一家科技示范户的大棚里,由专家和农民一起现场交流蔬菜在育苗期的越冬问题。

        主持人王凯,这个黝黑精瘦的小伙子,从见到他起,印象中就腼腆着没说过几句话,但一拿起话筒,对着摄像机和采访对象就反应敏捷,言语生动流畅,好似换了一个人,极具爆发力。几位大娘大婶也不怵场,有问有答,声音洪亮,时不时还调侃下主持人。大棚里时而凝神屏气,时而笑声朗朗。

        记者也和身边的一位农民攀谈起来。“您家里种的什么呀?”“种的茄子。”“今年茄子好卖吗?”“品质好,就好卖!”“那茄子好不好种,种起来难不难呢?”“哈哈,会种就不难!我经常看垄上频道里讲农技的节目。看多了,种菜的技术也提高了不少。每年赚个8万元、10万元的不成问题。”

        “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垄上频道做的是内容,是别的媒体没有做到的服务内容。2005年,“水稻机械抛秧”先进技术难以推广,《垄上行》就把转播车开到了田埂上,请专家现场示范并进行直播,使得这项农技人员认为需要用多年才可能全面推广的新技术,竟然在一个月之内就见到了成效。2006年,江汉平原发生了百年难遇的稻飞虱危害,《垄上行》又陆续请上农业专家到重灾区传授防治知识,避免了更大灾情的发生,至少挽回了1亿斤粮食的重大损失。2008年10月下旬,受蛆柑事件影响,荆州柑桔大量滞销。《垄上行》的主持人、记者上街举行各种义卖活动,不仅帮助销售柑桔达1000多万斤,还带动了许多政府部门、工商企业、媒体单位的响应,极大缓解了卖桔难问题。今年长江中下游出现50年不遇的干旱,垄上频道各栏目积极开展各项服务行动:《垄上行》成立抗旱增援小分队,为乡亲送去生活用品、农药化肥;《有么子说么子》组织抗旱专家团,下到田间地头指导抗旱;《垄上故事会》组织故事大王到抗旱前线慰问演出。3个月里,垄上频道连续播出相关节目50多期,组织企业下乡支援20多次,发放慰问物资近30万元。

        垄上频道所有的行动,都紧紧围绕“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宗旨。燕子看农事,带着农业专家下乡为乡亲答疑解惑。彭孟有礼,主持人彭孟每天都会进村入户,为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送去关爱。垄上110,为乡亲找律师,打抱不平;主持人,找诚信商家合作减价,为农民节省了1000多万元肥料钱。科技大讲堂,农业专家田间开讲,让乡亲们在娱乐中增加农技知识。唐婆说媒,为农村大龄男女青年找对象;春秋垄上行,看大戏、赶大集、送大奖,每场活动少则三五万人,多则十万农民到现场。十年来,《垄上行》联合科技、农业、教育、司法、文化等涉农职能部门,共同搭建一个建设新农村、服务新农村的大平台,形成了服务三农的大合唱,农民生产生活上的实际问题都能够在《垄上行》找到答案。

        垄上频道不仅向农民传播农技、帮贫扶困、为农民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还将引导农民开辟致富新途径视为己任。

        2011年起,垄上频道《致富加油站》推出了“学习致富好榜样”的观摩活动,每周从报道的致富项目和人物当中,选择乡亲们最感兴趣的项目,带着大家到现场去参观学习。至今已举办四十多期,500多名乡亲参与观摩。其中,不少人由此找到了致富门路。

        11月5日,垄上频道又开展了“带着乡亲看农博”的活动,承担全程费用,组织20多位通过电视征集和筛选的乡亲前往武汉农博会,现场参观学习各种新项目、新技术、新模式,为今后的种养殖规划打下了基础。有的乡亲还通过和参展商家的接洽,找到了农产品销路。参加活动的公安县毛家港镇乡亲雷德斌事后发来短信:“武汉农博收获多,引进品种新奇特,精心耕耘试种它,明年春棚见效果。”潜江市张金镇的乡亲刘佳佳留言说:“垄上带我看农博,开了眼界感触多,潜心学习细领悟,带领乡亲同致富。”

        “带着乡亲看农博”活动是垄上频道2011年为农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今年,垄上频道还筹资48万元,免费为农村住房特困户修建了八套爱心房、在村里建立了10所留守儿童爱心站、举办十多场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等惠农公益行动。

        农民的电视台,就要让农民参与,与民同乐。《垄上行》在江汉平原的农村曾做过一个调查,大约90%的行政村在近五年时间里,没有开展过任何形式的公共文化娱乐活动,精神生活相对贫瘠。为此,《垄上行》开展了“垄上行农民艺术团演员海选”活动,许多农村草根文艺爱好者纷纷登台亮相,最后有25位农民幸运地成为艺术团的第一批演员,在江汉平原的十里八乡巡回演出。2010年春节,垄上频道还联手中央电视台举办了荆州农民春节晚会,晚会演员绝大部分都是荆州的农民。在这一年里,垄上频道一共举办了近30场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

        垄上电视人的真心付出,换回了广大农民的真情拥护。在近三年时间里,农民发来短信200多万条,打来热线电话20多万个。手机号码15971614888的农民在短信中说:“垄上电视蛮好看,每天全家必须看;王凯引导学技术,建明为农排忧患;小策方言说天气,彭孟天天在送礼;憨头土话讲事理,唐婆红线配双对。真棒!”手机号码13677230753的农民则说:“现在我在家守着看你们垄上频道的电视节目,没打麻将得罪了好多朋友,只能说你们的节目太牛了。”

        “《垄上行》的演播室不是设在广电大楼里,而是设在春夏秋冬交替轮转的田野上。”垄上频道总监杨小龙指着大片大片的田地对记者说。

        让农民做垄上频道的主人

        晚上,在和节目组一起吃饭时,餐馆的电视里刚好在放《垄上行》,记者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下面是这期‘请你来取标题’的获奖标题。”在播放了一两条采访短片后,一个栏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什么栏目啊?”记者问一起吃饭的垄上频道记者。“哦,这是个固定栏目,请农民为新闻取标题。”“农民来取标题?行吗?”“你可别小看农民,他们的水平可高着呢!”那位记者自豪地说,那语气好像是在夸耀自己家亲戚一样。

        这期是为一个男子抛弃重病妻子的新闻取标题。“糟糠妻病重,薄情郎离弃”、“家有病妻,狠心夫不理”、“夫妻本应共患难,劝君返家顾病妻”……别说,农民取的标题还真不赖!

        垄上频道不仅将农民作为主要观众,还让农民成为频道的主人。“农民的频道,农民的节目,要充分依靠农民来办。”荆州电视台副台长刘国刚说。频道开播后,开设了“今天我来当记者”、“请你来取标题”、“农民配音员”等栏目,聘用了100位农民记者,并对他们进行了基本培训。这些农民记者采写的稿件一经采用,都支付一定的稿费。2010年底,垄上频道专门评选出了十位优秀的农民特约记者,为他们每个人奖励了一台DV摄像机。2011年1月至10月,农民特约记者为垄上频道贡献了1256条播出的农村新闻。

        2010年,在稳定和扩大农民特约记者的基础上,垄上频道又推出了“垄上情报站队伍”,在每个村聘请一个垄上情报站站长。现在荆州2000多个行政村都有自己的站长,垄上情报站站长集农村信息情报员、热心服务员、农技推广员三种职能为一体,成为垄上频道的好帮手,乡邻的贴心人,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记者采访了几位农民特约记者和情报站站长,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对垄上频道的热爱,对新闻事业的喜爱和对农村的挚爱。

        作为垄上频道最早的农民特约记者,沙市区岑河镇木垸村的高先洲不论到哪里都带着摄像机。每天早上天还没亮,他就到田里去干活。十点钟以后,他就骑着自己的摩托到处去找新闻、拍新闻。下午四点钟,又回地里干活,一直干到晚上十点才回家吃饭。他说,他一直非常关注荆州电视台。“在垄上频道刚一开始建立的时候,我记得王凯,那时候年纪非常轻,他可能还是第一次上节目,就在我家门口的小桥上,在我的门前拍摄的。我还记得,他当时穿着深红色的衣服,在我的田里做节目,特别显眼。在那个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我有机会拿摄像机的话,一定要把农民要说的话,反映到电视台,这是我最大的心愿。”高先洲向记者讲述他与垄上频道的渊源。靠着做垄上频道农民记者的出色成绩,现在的高先洲已经在沙市区岑河小有名气,老百姓信任他,当地政府也信任他,将他列为编外宣传员,还在镇政府给他安排了办公室。

        在沙市区观音垱镇皇屯村,有一位叫陈池登的农民,2009年3月,他放下锄头,成为农民特约记者。从此,村里的乡亲有什么事,都要找到“陈记者”,向他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在当农民记者的一年多时间里,陈池登一共拍摄了127件新闻作品,为乡亲们找专家看农事,2010年10月,陈池登因患胃癌离开人世,在去世的前半个月,他还在骑着摩托车为村里滞销的甜瓜寻找销路。临终前,陈池登用手机给垄上频道通联组的编辑发来最后一条短信:“和你们在一起采访,我很开心,很感谢大家对我的指导和帮助,依依惜别荆视路,天上人间独自乐,我舍不得记者这份职业。”他还交待小儿子也要当一名农民记者,继续为观音垱的乡亲服好务。现在,垄上频道的记者和乡亲们还时常去给“陈记者”扫墓,感谢这位垄上电视人。

        现在,乡亲们有事都愿意找农民记者和情报站长。“农民最实在了,谁能解决问题,他就信谁。”公安县毛家港镇的王文开说,垄上频道确确实实是为我们农民服务的。他们村有一位80多岁的孤寡老人,没有当地户口,没有收入,就靠乡亲们的接济生活,老人多次找各个部门解决都遇到了问题。王文开马上将老人的情况反映到垄上频道,报道了老人的困难。垄上频道还出面找村干部,找民政部门,补齐了相关证明,最终解决了老人的低保问题。“在我们那里,垄上频道是百分之百的收视率,大家都在看《垄上行》,现在是离不开它了。”

        原中宣部副部长、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曾这样夸奖《垄上行》,说它是没有舞台的农家乐园,是没有围墙的农民技术学校,是没有挂牌子的农村福利院。原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也极力推崇《垄上行》,专门批示,要求总结好经验,适时向全国推广。湖北省广播电视电影局从2008年开始,启动了全省“垄上行”推广战略,目前湖北省各地市州电视台都开办了对农栏目《垄上行》。2011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还特批湖北广电总台开办了面向全省的对农频道——湖北垄上频道。

        垄上服务“三农”产业链

        最初创办《垄上行》时,荆州电视台是在赔钱赚吆喝,栏目广告附着还是一个负值。但是充满责任、充满情份的吆喝最终赢得了栏目的影响力,也增强了广告效益。今年,《垄上行》一个栏目的广告额就达1800万,垄上频道广告额达4500万。一个地方电视台的一个涉农节目,年广告额超千万元,让全国的同行都为之惊诧。

        除了广告之外,垄上频道还利用品牌效应延伸产业链,涉及短信打包、垄上行手机报、《垄上百事通》专刊等业务。同时,依靠农民对栏目的信赖,建立农资连锁企业、农业信息公司等。“垄上行艺术团”也借势成立,活跃在江汉平原的十里八乡。

        为使“垄上行”品牌真正走向全国、走向资本市场,2009年3月,荆州电视台引进社会资本共同投资2000万元,成立垄上行新公社,着重解决农村流通市场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农产品销售难、农资供应不畅等问题。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有700多家连锁加盟店,每家加盟店集销售店、信息站、服务站、记者联络站四大功能为一体。垄上行新公社销售额不断增长,今年全年将达到1.2亿元。

        今年3月,荆州电视台又全资成立了垄上行新农会。仅半年多时间,已发展农民会员近十万人,既为农民提供一对一的信息服务,还能让农民会员在看病、就学、购买生产生活资料方面,得到除国家有关补贴政策之外更多的实惠。12月15日,垄上行新农会组织团购品牌洗衣机,农民在享受国家家电下乡补贴之后,每台洗衣机还能再省400多元,仅三天时间就收到了将近900个订单。连当地的厂方负责人都说:“万万没想到会有这么猛的势头,我们几乎招架不住了。”

        更令人们期待的是,在湖北第三大湖——长湖之畔,占地1200亩的垄上行生态文化产业园也即将启动。作为湖北省鄂西生态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荆州市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第一个启动的文化产业及旅游龙头项目,垄上行生态文化产业园已经列为湖北省发改委文化产业重点扶持项目。产业园利用海子湖(长湖的一部分)的自然资源优势和荆州电视台垄上行品牌栏目对农服务的优势,全面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探索“影视传媒+现代农业”的复合发展模式,推动传媒优势资源,农业优势资源和旅游业优势资源的聚合裂变增长,实现旅游和文化产业的互动共赢协同发展。至此,荆州电视台已经初步形成了“从传播链到服务链,再到产业链”一条完整的电视媒体创新服务三农的新模式。荆州市委书记李新华说:“《垄上行》为三农服务,应该说是把党委政府最关心、但关心的手段又最少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通过这样一种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模式,改善了党委政府对农民、对农村、对农业的服务。”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对于媒体经营而言,农村市场是蓝海,但大多数人却还在城市的红海中厮杀。垄上频道就是荆州电视台的蓝海战略。“农村包围城市”,这条毛泽东当年提出的战略思想,迄今仍然受用。既符合国家的“三农”政策,满足农民需求;又能激活巨大的市场资源,并有利于媒体自身跨越式发展。何乐而不为?

        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这样为垄上频道题词:“全心全意为我们的衣食父母服务。”

        满怀垄上情,肩扛摄像机,走在田埂上,这是垄上电视人永远不变的追求。(本报记者 陆先高 夏静 本报通讯员 张晶)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