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今日话题

    葛优跳槽:华谊兄弟面临危机?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8日 03版)
    CFP

        葛优“跳槽”,华谊兄弟“跳水”——12月1日与冯小刚搭挡的影星葛优宣布正式签约英皇集团,消息一出,连续五个交易日,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股价累计大跌11.4%。

        此前,范冰冰、黄晓明、周迅、李冰冰、林心如等一线明星相继离开,而此次葛优又选新东家,让本已星光黯淡的华谊又多了一些阴影。尤其今年三季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55%,净利润同比下降了32%,股价已从最高峰的63元跌至目前的17元左右。

        作为中国第一个在创业板上市的文化企业,华谊兄弟的走向又将给中国的文化企业哪些启示?

     应对人才流失的风险

        2009年10月30日,华谊兄弟挂牌上市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中国电影第一股,股东名单中的50多位明星,星光灿烂,令华谊兄弟光耀资本市场。

        然而,明星资产对公司经营是把“双刃剑”,能令公司风光无限,也随着他们的流动,增加了公司的经营风险。中国传媒大学谢伦灿研究员一直关注着华谊的人才流动,他认为,文化企业推出的产品是电影或电视剧这类文化消费品,演员是核心资源,大腕明星更直接影响着票房。此外,导演和制片人等创作人才和营销、财务、经纪人等经营管理人才,也都是核心的人力资源。

        在谢伦灿看来,华谊兄弟早在上市之前让主要艺人入股,实现从家族公司向公众公司的转变,也与冯小刚等核心人才建立了稳固的关系。但另一方面“东方不亮,西方亮”,华谊兄弟要改变“一部片子吃一年”或者依靠某些个人的生产机制,形成新的产业模式,不倚重于某一个人,并能承受和化解演员流动的损失,这是公司成熟和进化的标志。

        对华谊兄弟来说,近两年来,很重视培养新人,今年2月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宣布“H计划”,推出11位导演的10部新片,除了有成龙、徐克、冯小刚等知名“老人”,还推出了不少“新人”,并通过成立导演工作室、确立专业的监制制度,发掘“潜力股”,实现电影作品的多元化生产——显然,是为避免出现明星“逃离”的冲动。

        然而,冲击还是来了。

     明星股东是否套现“脱逃”

        华谊兄弟吸引眼球的,除了明星演员外,还有一批入股名人。在其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先后出现了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万向集团总裁鲁伟鼎、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江南春、知名电视导演张纪中、云锋基金发起人兼主席虞锋等人的名字,号称“明星股东”。

        然而,对比三季报与半年报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在半年报位居第三、第四、第五名的马云、江南春、张纪中已退出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据报道,江南春与张纪中两人在第三季度分别减持了至少368.94万股与265.89万股,二人总计至少套现约1.02亿元。曾占有10.97%的持股比例的第三大股东马云,也在去年减持了华谊兄弟300万股股份,套现金额达9012万元。至此,华谊兄弟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除了鲁伟鼎之外已无明星身影。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完全可以通过卖出股票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这无可厚非,他们没有责任与企业共存亡。投资人套现的原因也是复杂的,有对企业业绩不满意,有对经济环境的担心,还有自身资金的压力等多方面因素。作为华谊兄弟来说,关键还是要靠业绩来增强投资人的信心。

        但对于众多股东来说呢?

     突破盈利模式的困局

        明星跳槽,明星股东套现,华谊兄弟的星光和风光失色,尤其在创业板进一步明确退市制度后,更为华谊兄弟笼罩上一层阴云。

        对此,王中磊认为,这有高估价值理性回归的过程,也有投资者重新认识中国电影产业盈利模式的过程。由于电影产业受档期、制作及发行等生产周期因素的影响,华谊兄弟今年下半年上映的片子不多,业绩也自然不佳,可今年不少电影都处在拍摄期,《画皮2》、《十二生肖》、《太极》三部曲以及冯小刚导演的《温故1942》等多部片子,预计在明年集中上映。

        但也有业内人士分析,在电影收益方面,华谊兄弟这几年主要依靠冯小刚的电影作品卖钱,一部《唐山大地震》创造了6亿元的票房收入。投资1.3亿元打造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虽然在内地总票房达3亿元左右,按照电影票房正常分成来计算,制片方能拿到票房的40%左右,也就是1.2亿元左右,只能是打平或微利。

        华谊兄弟是中国电影业的龙头企业,去年占全国电影市场17%的份额。因此,如何突破盈利和产业链困局,靠业绩重新提振信心,这不仅是华谊兄弟要面对的困局,也是中国文化企业要突破的瓶颈。对此,华谊兄弟公司董事长秘书胡明介绍,认识到影视剧产出不稳定的危机,未来公司主要通过“全产业链的布局”和“国际化发展”两条主线,来突破盈利困局。

        华谊兄弟目前面临的冲击,也许会给正向文化产业张开拥抱双臂的资本市场以及跃跃欲试资本市场的影视企业,带来更多思考。(本报记者 张玉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