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椽笔绘史起波澜

    ——张江舟谈《热血一二·九——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

    徐 涛\撰文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17日   07 版)
    [画家简介]
    张江舟,1961年出生,祖籍安徽定远。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助理、院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文化部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作品曾
    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2004黄宾虹美术奖”等全国性奖项,并有作品参加“百年中国画展”等多项全国性学术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现国家画院)、韩国中国文化中心、韩国竹圃美术馆等多家国内外机构收藏。
    草图
    草图
    局部
    局部
    局部
    热血一二·九——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国画)张江舟

        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国画家张江舟在谈到其所创作的《热血一二·九——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以下简称《一二·九》)时表示:“这一主题对应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崇高的、波澜壮阔的。根据这个核心的审美定位,我从构图、造型、笔墨和色彩四大元素来突出主题,进行创作。”

        对称构图——纪念碑感的形成

        成稿中,张江舟将《一二·九》的画面构图设计成类似纪念碑式的对称构图,以强化“仪式感”,突出崇高的审美意象。在物象的选择上,石狮子与前门城楼在寓意强权政治的同时,也巧妙地突出了北平城的地域特点。

        “第三次草图审查过程中,有专家提出画面缺少学生运动的组织性。在这一方面,我画最后的草图时,把人物组合方式做了较大改动——将动态人物集中在画面左侧,中间部分放大了列队游行的学生队伍,突出了学生运动严密的组织性;同时,将前门楼从左侧人物背后移至中央,且放大至足够的尺寸,同时出现大面积的天空;城楼与人物之间的白色烟雾是在作品接近完成时加上的,一是使之成为画面的亮点,二是隐约地传达星火燎原之意,扣合主题;石狮子从原有位置上移20公分,意在加大威慑感,同时平衡了画面的构图。”这样的改动,使作品构图形式产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构图产生的崇高感,使画面传达的精神性功能得到很大的开发。 

        组合造型——激越、不屈的氛围

        《一二·九》在造型上采用写实水墨人物造型方法,画面的下半部主要由三组人物组成:中间为北平学生游行的队伍,右侧为爱国民主人士,左侧为军警镇压下的学生。显然,三组人物并非同一时空下的瞬间再现,而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人物的组合,此种艺术方式,不是真实场景的呈现,却加大了画面的精神容量。创作初始,张江舟就希望能在人物刻画方面营造出激越、义愤、不屈的整体氛围,同时尽可能地突出人物的个性。

        笔墨色彩——加大密度,多层积染

        “草图确定以后,笔墨的运用是我最为用心之处。”张江舟明白,自己惯常的笔墨形态无法驾驭此类大型场面,其所对应的审美形态也与此画不甚相符——在以前的创作中,张江舟作品笔墨的水分比较大,追求用笔洒脱、俊逸的形态,但落实在这件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的处理上,笔墨与色彩也要进行调整,尽可能地使笔墨样式符合大型创作的需要。

        从成稿来看,《一二·九》的笔墨样式整体上较为平实,保留了用笔上的书写性和写意性;同时将线条的密度加大,使画面骨架十分结实,也为之后的加工修改留下创作空间,可以反复积染。 

        在加大线条密度,多层积染骨架的同时,张江舟在色彩上采用赭石膏和锡管装的赭石颜料配合使用,发挥了很好的效果:赭石膏细腻,不留笔痕,锡管装赭石颗粒粗,产生了宿墨感。“这幅作品,从草图到成稿历时约3年,是我投入精力最大的一幅画。但作品的完成过程较为顺利,落墨用了约两周时间即完成大关系的铺排。之后,我又用了4个月的时间做局部调整。目前来看,基本达到自己设定的创作目标。”张江舟说。

        “六法”与壮阔的精神气象

        张江舟将自己的理念概括为创作的“六法”:壮阔的精神气象、崇高的审美境界、深切的人文关怀、典型的地域特点、真实的情感再现、大胆的艺术追求。依照此“六法”,张江舟在描绘“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历史事件的同时,着力展现革命的壮阔精神气象,以此作为作品的精神主题。“自从接受创作任务开始,我的耳边常有对以中国画形式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质疑之声,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两点:一是中国画的艺术创作功能主要在审美、言情怡性,过多的思想负载只能削弱绘画的艺术性,使其流于说教;二是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无法驾驭大场面、大主题的人物画创作,此类大型人物画创作是对中国画笔墨的悖反,只能使笔墨语言平庸化功利化。”“中国绘画至明清,文人画一枝独秀,审美功能的无限扩大,成就了中国绘画以写意性为突出特点的历史高峰。然而,近代中国社会风起云涌,书斋不再宁静,以现实人生为题,以表现民族意志、倡扬民族精神为突出功能特点的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兴起,顺应了时代对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渴望。近百年来,以写实水墨人物画为重要代表的中国水墨画的巨大进步,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今,我更坚信此项创作工程将是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而我的这幅作品也将是我一生创作历程的重要标志。”张江舟如是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