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从“红段子”走红看大学生网络文化构建

    作者:陶韶菁 刘 涛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6日 07版)
    启动仪式

        马克思曾说,人们的精神交往,无法脱离人身机能、交往手段和周围环境的制约,即交往媒介对人们的精神交往、文化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互联网基于其自身的技术特性,将人们的文化生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大学生精力旺盛,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同时,他们学习能力强,有过硬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更容易掌握和适应新技术的运用。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自然成为大学生进行交流、开展网络文化生活的最佳选择。

        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着大学生文化生活的形式和内容,但也充斥着黄色、暴力等大量不健康文化。不健康文化的传播,腐蚀和扭曲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折射出时代深刻的文化危机,呼唤主流文化的修复。2005年以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联合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团省委、广东省各高校等单位,持续开展“红段子”网络文化的构建和管理,通过发展规划、合作创造、持续运营、引导激励和支持管理等一系列机制,大力传承弘扬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内容,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影响,已成为辐射全国的红色文化品牌。

        而在今年的“红颂中华 幸福广东”红段子网络文化创作大赛中,大学生的参与比例占到了35%,是所有参赛者中比例最高的一个群体。这表明,红段子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很大影响力,与大学生的网络文化需求形成了共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红段子网络文化都契合了大学生在网络时代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首先,从形式上,红段子紧跟网络媒体的技术更新和发展,满足了大学生对新媒体的需求。

        大学生紧跟时代发展,是观念和知识更新最快的群体之一,他们最容易跟潮流、赶时髦,红段子的“三多三化”满足了大学生对新兴媒体的向往。

        在表现形式方面,一是多体裁。红段子以手机为主要载体,通过短信、彩信、彩铃、动漫、小说、视频以及博客等多样化的形式,在电子空间展示了时代性的色彩;从基础的文字到精彩切题的图片,从乖巧活泼的声音到综合运用的多媒体影音,这些都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二是多平台。红段子活动通过手机短信、手机邮箱、网站平台等渠道,抓住客户群用群发的“草根”属性,发动广大用户创作并传播,满足大学生的参与欲望。三是多视角。红段子既有“幽默搞笑类”,也有“祝福类”——表达对国对家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和日常生活健康提醒;既有“时政型”——表达了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也有“民生型”——反映民生热点焦点问题。这正适应了大学生不同的个性群体。

        在传播方式方面,一是立体化。通过电视播放动漫红段子、视频红段子电视,通过电台展播音频、彩铃红段子,通过网站征集和传播小说红段子、博客红段子,通过报纸征集彩信红段子、短信红段子,通过手机实现各类红段子的提交和转发。二是平民化。“红段子”来源于“草根”,摒弃了令人感到厌倦的说教,以草根化的内容表达,以更符合现代传播特征的方式来传播文化精神,强调web2.0时代客户互动参与的特性,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来进行审美观念的培养。三是便捷化。红段子活动通过移动信息化的手段,搭建了手机创作、发表、下载、转发、改编以及阅读等综合平台,让客户能够随时随地、非常便利地通过手机、网络提交红段子作品,又能够轻易地复制和快速地传播红段子,促进了红段子的广泛流动。这些都吸引着大学生把自身作为“草根”的一员,积极参与到红段子网络文化中,并从中彰显自身的个性与风采。

        其次,从内容上,红段子结合社会热点,对网络媒体上的主流文化进行“补位”,满足了大学生对健康文化的需求。

        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是非莫辨,暴力色情信息充斥网络,再加上“沉默的大多数”的盲从心理,一些扭曲、荒谬、违背事实的报道和思想极易被夸大,因此,主流文化在网络媒体上暂时“缺位”的现象并不鲜见。但大学生对健康思想文化的需求是始终未变的,在这种情况下,红段子净化网络环境,结合社会热点、时事热点建立文明平台的做法当然受到大学生的热捧。

        在价值导向方面,红段子净化网络环境,大力弘扬主流文化。互联网上,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获取更多的非法收入,通过上传淫秽图片和视频等不良信息吸引手机用户点击浏览,大量含有低俗内容的WAP网站充斥其中。因此,构建红段子网络文化,是信息服务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应对主流文化在网络媒体上暂时“缺位”现象而采取的“补位”行为,也是占领新的思想文化阵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在主题设计方面,红段子实现了“四个结合”:在推广过程中,积极将红段子征集与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政府工作重点相结合,与奥运、环保、抗震救灾、抗冰救灾等社会关注热点相结合,与对联、诗歌、客家段子、潮汕文化等传统民俗文化相结合,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立“六型”社会等时政热点相结合,使参与的大学生及时把握社会热点。通过这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积极健康的、“红红火火”的段子,借助手机媒体,实现了传递健康、传系情感、传播知识、传送理想、传承文明,大学生从中既了解了时政,又交流了情感,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激励和鼓舞。

        通过分析红段子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的原因,我们可对构建大学生网络文化作如下概括:一是要选择恰当的载体;二是要契合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生营造出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