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艺海人心

    美轮美奂 光芒四射

    ——读刘玉山的海伦·斯诺夫人铜像

    冯立三 (北京)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12日   12 版)

        由刘玉山与蒙复旦合作设计、广州雕塑院制作的海伦·斯诺夫人铜像,青铜熔铸,经电烤,重一吨,等人高,美轮美奂,光芒四射。

        这位美丽、高贵的美国妇女,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抗日战争时期来到中国,并创作《续西行漫记》,以同情中国抗战的立场和充满感情的笔触,最早向世界报道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救亡图存的正义战争,她被艺术家塑造得端庄、秀丽、挺拔、优雅、目光深邃和蓄满力量。

        海伦·斯诺夫人在她所献身的反法西斯斗争中,表现出的精神是坚毅,勇敢和智慧的。雕塑设计者和制作者用衬托手段——即选取了她年轻时的形象而不是战时的形象,来诠释反法西斯斗争的深刻性:海伦·斯诺夫人这样一个有着优良家庭背景和文化教养的看似柔弱的女人,居然在中国人民饱经法西斯涂炭的时期,不远万里赶来参加这样一场战斗,更可见反法西斯斗争的感染力和斯诺夫人的果敢。

        雕塑采用了写实的手法。首先,设计者在参考了海伦·斯诺的历史照片的基础上,又参照了上世纪30年代美国中上层妇女的服饰,细致入微地塑造了一个气质和风度十分切近那一时代美国职业女性的形象。夫人头上的贝蕾帽,手上的羊皮手套,肘弯的披肩,束腰的连衣裙,半高跟的秋日皮鞋,都是夫人当年时尚的装束。

        她缓步地向我们走近,表情和动作都逼似真人,生动而自然。近乎直立的形象,其内在构图其实是一个S形,优美而稳定。艺术家对重要部位的塑造极为细致、精到,尤其是对面部、手部的雕琢,几乎毫厘不差。而对非关键的部分,则以大体面或粗线条的手法处理之——有力而简括,从而也更好地烘衬出最富表情的面部和手。加上在雕塑浇铸出来后,作者又用电烧烤铜的技艺,使头部和手臂呈现出不同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明亮、净洁的色彩,就更使这一形象栩栩如生了。作为一尊圆雕,它可以供观者全方位地欣赏到富于变幻的形象,极耐品读。

        斯诺夫人对中国的感情,令人感叹唏嘘。改革开放之后,斯诺夫人重访中国,中国政府决定负担她的来华经费,却被她谢绝了。她说:“我是独立的记者。如果由中国方面提供经费,那会影响我的中国报道在西方人眼中的真实性。”一切为了中国!一颗中国之心!一个多么杰出、多么纯洁、多么高尚的记者!她曾作诗云:“我死后,让我永远向着东方。”中国人懂得感恩,懂得怀旧,会永远铭记这位伟大的美国女性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

        2009年11月,专程护送斯诺夫人铜像的安成信、刘玉山、蒙复旦一行到达斯诺夫人的家乡——南犹他州雪松市。在南犹他州大学的礼堂中,在交响乐团奏过中美两国国歌后,主持人和中国的艺术家轻轻地撤去铸铜雕像上面的天鹅绒,露出它青春曼妙的面容时,全场贵宾发出一阵阵赞叹,随之便是一阵欢呼和经久不息的掌声。而海伦·斯诺夫人的几十位亲属拥上主席台,紧紧围着中国艺术家和这座雕像合影留念,许多人更是热泪盈眶。这天成了雪松市以中美友谊为主题的盛大节日。南犹他州州长、雪松市市长、中国驻美大使馆领事,均出席欢迎会并讲话。这尊海伦·斯诺夫人铜像,后来安放在南犹他州雪松市中心区,成为雪松市第一个由中国人创造的、具有高度艺术造诣的中美友谊文化景观。

        这是中国艺术家的荣誉,也是海伦·斯诺夫人应得的荣誉。

        (作者为著名评论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