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具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功能和作用。要让文化产业的这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实现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这就需要在深刻认识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机制路径,牢牢抓住现阶段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明确进一步的努力方向,才能推动文化产业壮大与发展。
把握文化规律和关系,确立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第一,科学认识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理性把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系。文化产业具有双重属性。作为一个产业(群)属性的经济概念,它遵循消费主导、效益至上的准则,以实现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但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概念,它必须反映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体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没有包括产品、品牌、企业在内的产业体的壮大,国家或地区文化表达空间就会受到抑制;但如果只是追随模仿发达国家的文化表达样式和意识形态,或片面强调迎合市场文化需求,弱化文化的精神塑造和引导责任功能,就会失去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守,文化产业发展必将陷入泥淖。
对我国来说,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要坚守文化主流意识形态不放松,有选择地发展适宜工业化、市场化的文化产品和领域,纠正文化的全盘“产业化”和商业化倾向。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开门办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开放发展水平,创新发展载体和形式。
第二,科学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和条件,坚持全球市场理念,确立发挥本地优势、务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条件已初步具备。北京、上海、湖南、广东、云南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例如,湖南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原创动漫、娱乐演艺等“文化湘军”已蜚声国内外。这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有一批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创作与领军人才,以及鼓励突破、支持创新的宽松文化发展环境和目标理念。
文化产业的本质是创新,文化产品的核心是人的创造力。增强创新创造能力,不仅需要资本投入、土地供应和硬件设施,还要有良好的人力资本积累和优良的制度环境。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上,单纯看待产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指标是远远不够的。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差距是人力资本与制度环境。即使一些地区拥有了较好的自然人文资源基础,但文化创意人才不足、经费投入少、市场主体弱、支持政策难落实等环境问题,也严重制约着文化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目前,全国已有2/3的省区市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产业或支柱产业来发展,这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但也要认识到,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文化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确立全球市场观念,着眼于提高满足更大范围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供应能力,特别是立足地区发展基础,强化特色优势,改善制度环境,科学确立发展目标,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第三,科学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探索符合本地实际、体现地区特色的发展路径。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总体要求应当是,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市场的主体活力。目前,全国许多省份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围绕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组建了广电、出版、报业、演艺、文化产业、网络传媒等大型企业(集团),改制后的企业活力与竞争力增强,效益明显提升。文化市场多元主体竞争的繁荣发展局面已初步形成。尤其是,一些地区的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较快。比如,赵本山的本山传媒集团快速发展,得益于不断完善的文化政策环境,但也和赵本山敢于创新、善于经营的企业家才能密不可分。再如,由河北投拍、冯小刚执导的《唐山大地震》票房破6亿元,创造了国产电影新纪录,广受社会各界好评。这说明,只要选对路子找对人,提高文化资源整合和市场拓展能力,文化产业就能快速发展。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初级阶段,应当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的探索创新,把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做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放在首位,同时积累人才、技术和制度建设方面的知识。因此,在政策导向上,既要鼓励大企业,又要扶持小企业,以形成一种鼓励多种所有制并存、大中小企业竞相发展、传统与新兴产业互动融合的新的发展格局。
创新机制路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加快机制创新,提升文化主体内源动力。文化改制单位从更名到实现企业转型,再到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需要实现“五大转变”,即:从事业单位向市场主体转变、从靠政府到靠自己转变、从等市场到找市场转变、从论资排辈分配到按贡献分配转变,从转身份到转脑筋和增能力转变。这就要求,必须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为目标,加快转制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关键是通过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改造,进一步激发改制企业内生发展活力。加快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特别是对那些从主导产业转移过来的民间资本,要给予大力引导扶持。对于中小文化企业,也要加快培育发展,以形成多元竞争、活力迸发、动力提升的市场主体格局。
二是加快技术创新,激发文化产业创造活力。只有大力培育提升创意创新创造能力,才能创造为市场认可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这就要求,推进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特别要充分利用数字化和“三网融合”成果,创新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销售和传播方式,延伸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产业与农业、工业和旅游、商贸等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催生新兴文化产品和文化业态,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层次和个性化文化需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增强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升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地区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
三是加快人才培育机制创新,提高文化精品创作生产经营能力。文化产业作为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才,精品力作需要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产品的工业化生产经营需要懂得文化产品市场规律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因此,要按照文化企业家、文化经理人、文化创意者的要求培养和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面向国内外寻求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人才和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出台新举措引进战略投资者,吸引国内外先进文化企业和经营人才投资合作,并创新合作载体形式。特别是要健全文化名人、文化团队、青年人才扶持奖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提高文化人力资本收益,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合力。
四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文化发展服务保障能力。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落实政企分开、管办分离要求,扩大文化企业的自主权,加快推动综合文化行政部门设立运行。要健全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增强区域文化发展整体活力。要着力优化文化发展环境,落实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文化企业创造长期稳定发展的政策环境,降低政策变动影响企业发展的非市场风险。要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整合打造特色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发展中介服务机构,推进文化要素和产品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优化配置。要以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市场为重点,建立健全向消费者倾斜的文化消费补贴机制,提高居民文化的消费能力。 (执笔:田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