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厦门12月7日电(记者马跃华 通讯员林瑞声)一大早,悠扬的南音琵琶声就从郑雨水家中传出,回荡在厦门翔安马巷镇的大街小巷。今天,记者走进郑雨水家中,看到朱正元、潘天乞两位老师傅正在教一个18岁的徒弟学习南音。为了被誉为“中国音乐活化石”的南音能“熠熠生辉”,村民郑雨水的家成了翔安马巷镇培养南音新秀的基地。
近年来,为繁荣基层文化,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厦门翔安区实施文化建设“一镇一品牌”计划,从各镇选择具有龙头作用的民俗文化村作为重点,树立一批特色文化品牌项目,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活动,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民间艺术队伍,给基层群众带去丰富的精神食粮。
翔安大嶝街道文化名片以腰鼓队最负盛名。只要一有演出,分散在社区的10支腰鼓队,便迅速聚集起来,组成“百人腰鼓队”。在大嶝“百人腰鼓队”的影响下,马巷镇、新店镇等一支支腰鼓队也逐渐形成规模。这些腰鼓队,曾经与金门腰鼓队在世界金门日(翔安)大会上齐奏和平鼓,在妇女节同台演绎两岸一家亲。
为使每个镇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尽快“开枝散叶”,翔安积极抢救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增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意识。翔安内厝镇走文化资源与企业资本融合之路,与厦门柯依达化工企业联手让108人组成的“宋江阵”复活。新店镇吕塘戏校开设“孤儿班”,免费为孤儿传授高甲戏等闽南地方文化戏。马巷镇的中心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教小朋友传唱闽南童谣,以学校目前的实力,可以独立办一场以“闽南童谣”为主题的晚会。
如何才能使“一镇一品牌”打出名气,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翔安邀请专业机构的老师以定点帮扶等形式,对活动项目进行专业性指导。
拍胸舞传承人、新圩镇的黄亦国经常带着他的农民“汉子拍胸舞团”到外面闯世界。“汉子拍胸舞”之所以能走出去,黄亦国说得益于国家二级作曲家叶美蓉教授、厦门市文化馆舞蹈老师谢日新等艺术家的“提点”。黄亦国告诉记者,现在一年要表演100多场,已经从以前单纯的农村黑白事、佛生日祠堂庆典的表演,发展到现在进城市的星级酒店重大晚宴表演、企事业节庆开业表演以及公益性踩街、中国国际投洽会、海峡论坛、对外交流、慰问表演。
如今,翔安基层文化建设走出以点带面的多品牌并举之路,从“一镇一品牌”走向了“一镇多品牌”。新圩镇的“汉子拍胸舞”、“嫂子合唱团”、“孩子乐器演奏队”;马巷镇的南音、象棋;新店镇的舞龙舞狮、高甲戏;内厝镇的宋江阵、许厝村表演队等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