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8日 星期四

    关注国内影视剧创作

    编剧,如何才能不把事情“搞砸”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8日 07版)
    李晓宜/CFP

        张艺谋说过:“我现在是剧本荒,吃了上顿没下顿……”

        冯小刚说过:“中国电影目前的危机之一就是缺少好编剧……希望中国能够有很多价值100万、200万的编剧出现,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

        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近日在参加活动时表示,未来五年,中国内地银幕数将突破3万块,电影年度票房将达到300亿元。博纳影业总裁于冬更是宣称,300亿元是个相对保守的估计。对于“一剧之本”的剧本创作而言,这意味着需要迅速而健康的成长,才可能满足3万块银幕的“吞吐量”。

        剧本荒,“荒”在好剧本难觅。受访的专家表示,要让剧本不“荒”,在寄希望于影视剧创作理念得到调整的同时,编剧自身也要“苦练内功”,积极沉潜生活,提升艺术创造力。

        编剧普遍“伤不起”

        好剧本为何凤毛麟角?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赵卫防表示,如今的影视剧市场形势大好,成为各方力量眼里的“香饽饽”。于是,谁都抱着“捞一把”的心态,对影视剧的创作进行干预,结果可能会使得一个原本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的剧本,呈现给观众时变得面目全非,成为“四不像”。

        据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观察,我国影视行业目前普遍前期制作投入不足,周期短、任务重、投入少,编剧普遍反映“伤不起”。一部30集的电视剧篇幅四五十万字,想要精心创作起码要一年以上,包括反复修改,现在几个月就要编剧拿出本子,只好草草应付,人物、情节、结构、桥段都不经过精心打磨,自然出不了好作品。

        不重视编剧的创造性劳动,使得“重拍片”、“跟风片”大行其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张燕认为,这样的“短平快”创作的结果是导致短视发展,某个类型的创作受到市场的垂青,众多模式化的创作就蜂拥而上,绝大多数创作者只盯着利益,无法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剧本。

        西南大学文学院博士刘帆说,当前的一些剧本创作只是以“题材”和“题目”来抓取观众的眼球,在叙事上却出了大问题。中国电影“拿来”了好莱坞的影像奇观和整合式营销并发扬得更加光大,但在“故事”上的差异却愈行愈远,“别人在叙事的题材与形象的发掘和拓展上海阔天空,在叙事方式与技巧上游刃有余的时候,我们大量的影视剧却连基础的叙事常识与逻辑都还没有过关。”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涛表示,好的影视剧创作并不是拙劣的复制,而是一种以“模式”为原型框架的再创造,要想赢得市场青睐,就必须对编剧的价值给予足够的尊重。

        提高编剧的权益保障

        如何提高编剧的权益保障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刘帆倡议从经济上、艺术控制力上和版权上创造编剧出作品、出好作品的条件,真正让投资人认识到一部影视剧成功的核心在于剧本,而非几个大腕明星。他表示,在影视剧市场和观众接受能力不断走向成熟的背景下,明星慢慢退却到相对次要的位置,今后谁掌握了故事和创意资源,谁才是内容产业中真正的“王者”。

        不过,张燕表示,编剧自身也要着力提升剧本的创作质量,这就要求编剧队伍重视对生活的沉潜、对创新的追求,端正创作心态,耐得住寂寞,真正树立艺术创作的意识与责任。

        “有些编剧心态浮躁,缺乏对现实人生的把握和独特感知,再加上缺乏必要的想像力和创作技巧,剩下的只有胡编乱造和四处抄袭。”石川说。

        表演艺术家于蓝在自传《苦乐无边读人生》里提到,当初电影《烈火中的永生》在进行剧本创作时,江姐只有两场戏。剧作家夏衍接手修改后,把主要笔墨放在了江姐的身上,顿时让剧本的面貌焕然一新。于蓝不禁感慨道:“夏衍同志确实是电影的先驱,真正的行家里手,把我们引上了成功之路。”而夏衍剧本创作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人物命运来塑造人物,把主题诉求融化在艺术规律之中。

        刘涛特别强调编剧要培养对细节的洞察力。他认为,当下电影最缺少的就是对生活细节的用心揣摩和精心发觉。细节是所有宏大主题的支点,也是爱、善良、道德等人性伦理的载体。所以,编剧要懂得理解生活,因为细节扎根于生活,并静静生长,只有与生活认真对话的眼睛,才能把这些细节识别、拯救、认领。

        作家进入编剧创作是“幸事”

        对于当前一些作家进入剧本创作的现象,赵卫防认为这是影视行业的“幸事”。在他看来,如今的职业编剧过于关注影像与视听,而慢慢地抛弃了中国电影的“影戏”传统,所以他们的文学素养、文学底蕴、文学思维存在缺失,而这是作家的特长,弥补了职业编剧的“短板”。

        石川提醒道,影视创作与小说、诗歌等传统文学的写作方式有所不同,它必须遵从行业和市场的铁律,而且必要的商业操作不可避免,这些是影视剧市场化生存的基本前提。

        另外,影视剧剧本很大程度上也是团队合作的产物,这一点跟传统文学的写作方式完全不同,所以作家要习惯团队合作,要善于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电影写作就采取了流水线的团队合作方式,但在中国,不少人认为这是对写作神圣性的颠覆。这种观念恐怕也是阻碍文学家从事影视剧创作的一个因素。

        “好的剧作家不会按照陈腐的模式写作,他们敢于冒险,勇于体验、发挥、犯错。另外,还要深刻了解人文自然以及社会,而且要懂得站在读者和观众的角度换位思考,这样事情就不会搞砸。”被誉为“好莱坞最受欢迎的编剧领袖”罗伯特·麦基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本报记者 王国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