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12月3日电(记者谢文、叶辉)杭州市“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今天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的肯定和赞扬,“价值观建设的杭州模式”成为专家研讨中频繁出现的词语。
专家们今天在此间召开的第六届生活品质全国论坛上就“深化‘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开展研讨与交流。研讨会由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和本报共同主办。来自国务院研究室、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求是杂志社等国内权威研究机构、著名院校、新闻媒体的30多位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会议。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点、难点、生命力均在时代化和大众化。杭州市广泛发动各界参与,公开向全国征集“我们的价值观”核心词,就17个领域的价值表述进行概括和提炼,活动网站总访问量达49万人次,全市人民参与了这一活动,各行各业的力量均被调动起来,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已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贯穿于行业、企业、社区、学校等各方面,体现在各行各业的行为准则和市民的文明礼仪之中,探索出价值观建设中具有当地特色的“杭州模式”。
专家们认为,杭州紧扣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我们的价值观”核心词征集、“我们的价值观”每月主题实践等活动,在各领域、各层次、各群体广泛而深入的互动交流中扩大社会认同、增进社会共识,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化、大众化。特别是在开展“我们的价值”系列表述与构建活动中,立足于“我们”、着眼于“更好生活”,在城市、农村、社区、园区、街道、行业、学校、媒体、企业等各个层面搭建学习交流和实践载体。
通过表述提炼、制定标准、发布倡议、搭建平台等方式,形成了“我们的价值”系列表述和交流推广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地、落实上下工夫,在融入、渗透上下工夫,在可感、可体验上下工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真正转化为具体可行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遵循,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生活化、长效化、常态化,值得全国其他城市借鉴推广。
专家们在研究和剖析杭州模式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如中央党校李文堂教授建议,在价值观建设的实践和深化中,应发挥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作用,例如鼓励书院进入社区文化建设与房地产开发,成立社区书院。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所长房宁,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蔡学军、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震,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杨宜音,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何俊,求是杂志副总编辑黄中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等专家先后在会上发言。
本报副总编辑李春林在论坛上致辞。他说,杭州市与本报已连续合办六届论坛,每次论坛都推动了理念的提升、成果的转化、工作的进步。光明日报社愿与杭州市委、市政府一起继续办好生活品质全国论坛,发挥论坛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为杭州的建设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报记者部主任张碧涌代表本报课题组介绍了课题调研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