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4日 星期日

    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

    庐山美在生态文明

    ——九江庐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纪实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4日 01版)

        沐浴着初冬的暖日,记者穿行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高楼林立,现代化厂房、高科技企业鳞次栉比;而在环庐山乡村,生机勃勃,生态旅游、观光农业风生水起。

        “好环境就是最大的效益”

        “在园区建起好环境,杜绝高耗能污染的企业,就是最大的效益。”庐山区负责人说,“当前形势下,只有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竞争力,才能实现工业转型升级。”该区意识到,转变发展方式是大势所趋,谁转得早、转得好,谁就能抢得发展先机。而发现自身优势,实现资源利用的转型,就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路径。

        走进庐山区的工业基地城东港区,让人仿佛置身于城市花园中。城东港区化纤工业基地办公室主任戴勇介绍说,在项目服务上,我们尽全力为企业服务,但在环境评价上,我们要求企业按工业旅游项目设计,且必须放弃以煤为燃料,只能用接入园区的天然气,以杜绝二氧化硫排放。“虽然因此增加了生产成本,但是园区能如此严格呵护环境,让我们对今后在园区发展充满了信心。”大唐氟化工的负责人说。

        庐山区一方面着力引进高新科技项目,另一方面对引进投产项目严格把关,发展循环经济,力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绿色崛起成为加快发展的主旋律。目前,庐山区的玻纤建材、化纤纺织分别被批复为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粮油食品、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产业集群发展已初具规模。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80家,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年均增长55.9%。与此同时,庐山区投资2亿多元,建成2个污水处理厂,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6.9%,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1.2%,优质的生态环境质量全省领先。

        “花园人居生活更舒心”

        十里河,水源自庐山,蜿蜒城区十余公里,被誉为九江城区的“母亲河”。然而,前些年,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张,这条养育九江人的“母亲河”河道淤塞、污水横流,严重影响沿河居民的生产生活。庐山区决策层下定决心,要以整治美化“母亲河”为突破口,在全区掀起重视生态,改善环境的热潮。

        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庐山区完成工程拆迁21.73万平方米,安置居民1108户,工程如期竣工,一条集防洪、环保、生态、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河道和景观带,呈现在市民面前。如今,茶余饭后,娱乐休闲,这里成为市民的“十里休闲长廊”。已经成为“走河一族”的市民李阿姨说,现在出门口就是小花园,饭后沿河边散散步,生活舒心。

        “母亲河”的改造成为城区居民花园人居的新起点。那么乡村村民的生活环境又如何呢?

        庐山区市容局副局长李胜说:“近年来,庐山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大力开展‘城乡清洁工程’,乡村的垃圾有人及时清扫了,农家垃圾进垃圾屋了,垃圾车把垃圾运到指定地点。全区新聘环卫工人400余名,建成密闭垃圾屋500座、乡村设立果壳箱近千个。海会镇、新港镇分别荣获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和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称号。”

        近年来,以永葆鄱阳湖“一湖清水”为使命,庐山区投入千余万元,大力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畅通工程”和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用心呵护,换来的是城乡清新的空气,碧绿的森林,畅通的街道和规范的市场,整体上提升了城市品质。(本报记者 胡晓军 本报通讯员 周云飞 张海岩 张家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