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4日 星期日

    财政支持文化发展③

    财政,助力文化产业腾飞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4日 02版)

        借助改革开放和加入WTO的东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石油等中国企业终于昂首走向世界。但是,当21世纪福克斯出品的《阿凡达》笑纳200亿元票房、贝塔斯曼在全球攻城拔寨之时,国内尚没有与之一决高下的文化企业。

        “文化兴国”的号角,正激发出中国文化的力量。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这一切将被改变,且正在改变。

        助推文化体制改革:

        “扶上马,送一程”

        安徽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后,很多人担心:事业单位身份一丢,待遇就会大滑坡。安徽省财政厅从2009年开始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扶持,打消了这些人的悲观念头。

        来自财政的支持和保障让文艺工作者们没有后顾之忧,大胆前行。

        “从目前情况看,文化产业在我国还是一个弱势产业。”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齐勇锋指出,“这需要国家财政发挥引导作用,支持和推动文化体制的改革。”

        “扶上马,送一程”——近年来,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财政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出台了财政税收、投资融资、资产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人员分流安置等扶持措施,并安排专项补贴资金,弥补转企改制单位改革成本,并对转制后企业的重点产业发展项目予以支持。同时,出台对转企改制企业和文化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广播电视运营服务企业按规定收取的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可免征营业税,期限不超过3年,等等。为加强转制中的国有资产管理,2010年10月11日,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挂靠财政部,中央179家转制出版社中由财政部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共计116家。

        截至2011年6月底,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全国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制作等领域基本完成全行业转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转制590家,非时政类报刊完成转制595家,人民网等10家重点新闻网站完成转制任务。

        目前,文化体制改革已迸发无穷活力:河南省电影公司改制成立河南奥斯卡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打破影片逐级发行模式,票房收入跨入全国前10;北京市儿童艺术剧院转企后推出《红领巾》、《迷宫》等“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儿童剧,总收入从77万元增加到7000万元;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公司转制后,营业收入每年增长10多亿元,使国有资产大幅增值;天津日报社组建报刊连锁发行销售网络,使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迅速提高……

        从“授以鱼”到“授以渔”,文化改革已是“万紫千红春满园”。

        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专项扶持 推动振兴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文化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产业,财政支持产业发展,可有效弥补市场缺陷。

        统计表明,“十一五”时期,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增速明显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文化产业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的产业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专家表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产业开始进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此后,20多个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至2010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0亿元,其中:2008年10亿元,2009年10亿,2010年20亿元。各省市也设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有效搭建起文化产业融资平台。同时,制定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电影、动漫、新闻出版和发行等文化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技术创新。

        图书音像产品琳琅满目,文艺演出活动丰富多彩,影视精品层出不穷……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在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文化产业规模越做越大,以“中国元素”为底蕴的文化产业正塑造着强大的国家文化形象:

        目前,我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值已突破1万亿元,与2002年相比翻了三番;每天出版报纸452亿份,出版规模连续9年位居世界首位;广播电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电子传媒,有线电视用户达1.5亿户;日均生产电视剧40集,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电视剧生产国;2010年我国电影票房破100亿元,创造了世界电影史的奇迹;2010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近480亿元,比2009年增长27.8%,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349亿元……

        我国文化产业正展现出“景色百般、气象万千”的生动局面,一大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先后上市,一批总资产和总销售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双百亿元”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正成为文化市场中的“航空母舰”。

        到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5%。其中北京、广东、江苏、山东4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均已突破千亿元。

        “未来几年,中央财政还将重点支持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文化体制改革转制企业发展、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等。”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说。

        发挥财政引导作用:

        文化“对接”金融

        2010年4月,国务院有关部委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在政策的推动下,资本快速向文化产业聚集。

        “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政府不能缺位,但是也不能越位。在文化产业方面,除了政府财政投入,还要发挥社会、市场的力量。”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

        一些地方,把目光瞄向了投入机制的创新。2010年,广东省财政厅、文资办等单位分别与工商银行广东分行、建设银行广东分行、光大银行广州分行、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签订了“广东文化与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在政府财政倾向扶持培育文化产业的导向作用下,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金融服务平台逐步建成,并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引导了社会资金的投入。例如,广东电视台的高清项目获得了800万元的专项贴息贷款,此举带动光大银行给项目投入2亿元贷款的资金支持。

        广东的成功实践说明,促进文化与金融对接,已是必然。“文化产业对资本具有较强的需求和依赖性。但从规模上来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集中度低,要实现文化与金融的对接,还需财政等的大力引导和扶持。”陈少峰说。

        在这方面,财政部相继出台政策,2010、2011年连续两年,通过贷款贴息、保费补贴方式对部分文化企业进行扶持。

        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财政部门积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11年7月6日,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正式揭牌。基金规模暂定为200亿元人民币,首期募集60亿元。作为中央财政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一种崭新尝试,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将重点支持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动漫、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及其他细分文化及相关行业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几大银行给文化产业授信融资总额超1000亿元;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步伐加快,全国共有26家上市文化企业。 

        张少春介绍,下一步,将发挥财政引导作用,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有机对接。(本报记者 杨 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