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波传遍世界
1941年12月3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办日语节目,标志着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诞生了。从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声音,通过这一红色电波,传遍中国,传遍世界。
70年来,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等上级机关的大力支持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高举旗帜,奋勇向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舆论贡献。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
70年来,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不断发展壮大。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传播规模从小到大,传播影响由弱到强。目前,国际台每天使用61种语言,向全世界累计播出节目3000多小时;在全球拥有70家境外整频率电台,180家合作电台,24家境外节目制作室,40个海外地区总站和记者站,18家环球网络电台,15家广播孔子课堂,4112家听众俱乐部,2010年受众反馈达300余万件,国际传播能力显著提升。
70年来,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紧跟时代步伐,勇担社会责任,不断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由单一媒体向综合媒体转变,由对外广播向国际传播转变,由本土媒体向跨国媒体转变,逐步成为集无线广播、在线广播和多媒体传播于一体的全球语种最多、媒体形态齐全、受众分布广泛的现代综合新型的国际知名传媒机构。
特色发展成效显著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按照中央部署,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努力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事业规模和影响力有了整体提升,各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三个方面具有开创性:
一是大力建设海外媒体。通过“自行建台”、“经援建台”、“委托建台”、“租赁办台”、“公司化运作”等多种方式,积极发展境外分台、海外站点、节目制作室、广播孔子课堂等新型国际传播平台。联合地方政府和媒体机构,依托社会资源,共同开展边境外宣。形成了以44个语种无线广播集群和61个语种在线广播集群为平台的台本部环球传播工程,以“北部湾之声”、“中亚之声”等系列边境外宣分台及若干节目制作室为平台的边境环球传播工程,以70个整频率电台、10多家节目制作室等为平台的境外环球传播工程。
二是大力发展新型媒体。依托国际在线(CIBN),新增芬兰语、希伯来语等18种语言节目。发展多语种网站、网络电台、网络电视台、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媒体业态。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的开办,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形态融合,形成了以无线广播为基础,以在线广播为支撑,以新媒体发展为方向,以多媒体传播为特征的语种多、信息量大、受众面广、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新型传媒构架,为增强国家软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大力搭建产业平台。贯通事业和产业两个机制,解放和发展国际传播生产力。组建国广系公司集群,以无形资源为基本资源,以品牌授权、股份合作、资本运作为主要方式,初步搭建组织科学、架构合理、体系完善、运行规范的产业平台,为传统机制下的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既是世界主流媒体快速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我国外宣媒体做大做强的根本路径。
媒体影响稳步提高
重大主题宣传浓墨重彩。2007年十七大报道中,投入10种语言直播,创历次党代会直播语种、场次、时长之最。在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中,推出《拥抱世界——中外人士热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等特别策划,以小见大,强化互动,收到良好传播实效。历年的两会宣传,注重报道两会与解读中国相结合,高端视角与民间声音结合,有声势,有力度,媒体影响力稳步提高。
重大活动报道隆重热烈。2008年,遵循“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理念,高水平、有特色地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宣传报道,创报道投入规模、高端采访人数、自主策划活动数量、海外合作媒体数量、网站访问和页面浏览量、受众参与互动人次等多项最高纪录。2010年上海世博会报道的传播规模和影响达到新的历史水平,有61种语言参与报道,直播时长近600小时,采访外国政要200多人。
突发事件报道及时准确。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和外宣“三贴近”原则,对各类突发事件反应迅速,报道权威,增信释疑,引导有力。在对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的报道中,创新传播理念,把握全局导向,做到及时准确,公开透明,表达人类共同关切,树立良好国家形象。
自主策划活动特色鲜明。以重大外交活动为契机,自主策划实施了一系列多语种联合采访、多媒体互动播出、备受海内外受众欢迎的大型采访报道活动。2006年,“中日网络对话”引起日本主流社会高度关注,实现了影响对象国主流社会、主流媒体的目标。2006年至2007年,为配合“中俄国家年”外交活动,相继策划实施了“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中国行活动,得到中俄两国元首、媒体和受众的高度赞赏和积极评价。2007年,组织“中国——东盟合作之旅”大型广播电视联合采访活动,创造了中国媒体对东南亚国家单次联合采访时间最长、国家最多、参与媒体最多、记者人数最多、发稿数量最多的记录。
媒体合作交流内容丰富。坚持开放合作的办台方针,同近200家国际传媒机构进行了交流合作,同全球140多家华文媒体建立了长期联系,同全国11个省市区的外宣部门及国家旅游局等15个单位签署了外宣战略合作协议,同全国31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30家省会城市、6家地级城市广播电视台建立了外宣合作关系。以环球资讯广播、轻松调频、劲曲调频为平台的对内广播集群已在56个地方频率中播出,以“北部湾之声”、“中亚之声”等系列边境外宣分台及若干节目制作室为平台的边境环球广播集群逐渐成型,以70个海外整频率电台、10多家境外节目制作室等为平台的境外环球广播集群正在发挥着舆论影响力。
对外文化推广形式多样。密切配合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2007年组建了中国首家广播孔子学院,以4112个海外听众俱乐部为基础,以广播、互联网等为载体,用对象国母语教授汉语,形成了汉语国际推广与现代传播手段的有机结合。2008年以来,先后在日本、蒙古、巴基斯坦、孟加拉、肯尼亚、俄罗斯、澳大利亚、斯里兰卡、尼泊尔、意大利、坦桑尼亚、突尼斯、芬兰、美国等地,组建了15家广播孔子课堂,并主动与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华文化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
把握规律坚定信念
总结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70年发展历程,我们得到许多有益启示:
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构建现代国际传播体系发展战略。2004年1月16日,中央领导在视察国际台时提出,要通过“两手抓”、“两条腿走路”,“建立现代国际广播体系”。2006年12月3日,中央领导提出,国际台要“积极建设现代国际广播体系,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广播的质量和水平”。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2009年,中央要求国际台“以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为目标,建成集无线广播、在线广播和多媒体传播于一体的新型媒体”。七年来,我们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始终把构建现代国际传播体系、打造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传媒作为发展战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落实。实践证明,党中央给我们制定的这一发展战略,符合国际台自身实际,符合当代国际媒体发展规律,符合广大受众期待。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按照这个发展目标走下去,把中国国际传播事业做大做强。
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外圆内方”海外发展方略。由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受众获取信息的手段和对我国关注的焦点也各不相同,经过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国际台以“外圆内方”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走出去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外圆内方”的实质,是在坚持中国政府立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坚持党管媒体性质不变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因国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采取灵活务实的方式,推进中国媒体走出去。我们要深刻领会“外圆内方”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把它落实到国际传播理念中,落实到日常宣传管理中,落实到节目内容建设中,落实到海外媒体发展规划中,增强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人类胸怀”的传播理念。“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人类胸怀”,是外宣“三贴近”的具体体现。坚持“中国立场”,就是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及时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政府立场;广泛宣传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立场主张;广泛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文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坚持“世界眼光”,就是把中国的发展,放到全球范围内进行展示,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用国外受众普遍接受的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国、向世界传播世界;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怀、开明的态度,促进不同文化平等对话、不同文明和谐相处。所谓“人类胸怀”,就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尊重和承认各国文化差异;遵循效果决定论原则,着力在传播立场、观点、方式上下工夫,实现国际传播入脑入心。
宏伟蓝图开创未来
当前,我国对外广播事业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处于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既有难得的内在发展机遇,又有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我们将按照中央总体部署,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开创国际广播事业新局面。
加快推进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传媒建设,在国际舆论新格局中发挥引领作用。围绕构建现代国际传播体系战略目标,全面打造环球广播电台、海外城市分台、边境外宣分台、对内外宣广播频率、外宣电视媒体业务、多语种平面媒体、海外合作电台、多语种网站、多语种网络电台、多语种网络电视台、多语种移动媒体、全球节目制作室、全球记者站、专业人才、外籍人才、海外孔子课堂、海外听众俱乐部、国广系外宣公司等十八大业务集群,形成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以综合传播为手段,以新媒体发展为方向,以雄厚经济实力为基础的新型国际传媒,在采集能力、制作能力、发布能力、技术装备、传播影响等方面,达到或接近世界主要国际传播媒体水平,综合实力和国际舆论影响力居全球媒体前列。
加快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国际舆论新格局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全球建设150个整频率电台,实现对世界主要国家首都和重要城市的有效覆盖。在全球建设70个节目制作室,实现本土采集、本土制作、本土发布、本土互动的国际传播。完成英语环球广播工程建设,建立具备不同地区特色的7套英语环球24小时广播节目。完成华语环球广播工程,面向全球华人聚居城市播出5套华语24小时广播节目。完成多语种环球广播工程建设,建成10个语种以上24小时环球广播节目制播平台。建设覆盖全球的海外新媒体工作站和发布点,实现国际在线多语种音视频直播。建成以多语种、新媒体、互动性应用为核心的在线广播技术大楼,形成整合辐射全国外宣资源的多语种、多媒体国际传播体系。
加快推进国际传播内容建设,在国际舆论新格局中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国际传播,内容建设是关键。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技巧性,要在遵循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础上,牢记国际传播工作的使命和责任,始终做到导向正确。尊重国际传播规律,坚持贴近中国和世界发展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坚持分类实施和差异化传播,推进内容建设对象化、分众化和本土化。研究国际传播策略,创新方式方法,妥善回应海外关切,主动掌握国际传播话语权。
加快推进传播机制创新,在国际舆论新格局中发挥推动作用。创新宣传、人事、财务、外事、技术等管理系统,建立与国际化媒体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推进由办节目向办媒体、管媒体、经营媒体转变,实现资源贴近窗口、节目贴近受众、媒体贴近市场。推进海外本土化媒体建设,实现由节目本土化到媒体本土化转变,融入当地生活、扎根当地社会。推进以视频业务为主业的新媒体化进程,打造视听互动、信息共享、语种集合为特色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形成与集团化发展相适应的媒体形态。
回顾历史,我们倍感光荣;展望未来,我们满怀期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既是对全党的要求,更是对我们国际广播工作者的要求。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坚持开放办台、改革立台、创新强台、人才兴台,为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