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

    公民道德之歌2

    一匹布 一段情 一盏灯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27日   01 版)

        父亲得到好心人赠予的一匹布。儿子按照父亲遗嘱苦苦寻找恩人致谢。22年后,这个感恩行动终于画上圆满句号。记者在湖南省桂阳县采访到了这样一个感人故事。

        那是1989年8月2日,身患肝癌的桂阳县食品公司下岗职工朱金梅到了弥留之际。他用最后的力气给在身边的儿子朱卫清交代遗言:一、要把母亲照顾好;二、要把弟弟卫来培养成大学生;三、要还三笔债。他指着自己的衣服说:“这段布,是县防疫站一楼那个卖布的侯叔送给我们的,值70元钱。还有一笔400元,一笔40元,是从同事那儿借的,一定要还给他们。”

        出殡那天,卖布的侯叔也来了。当朱卫清提起父亲的遗愿,侯叔说,那布是送的不用还钱,以后有困难可随时去找他。朱卫清流泪了。当时朱家面临困境,六口之家仅靠朱卫清和哥哥打零工维持生计,父亲的遗愿也只能往后推。1991年冬,朱卫清还清了父亲同事的钱,随后去县防疫站宿舍还侯叔的布钱,却扑了空。邻居说,这里没有姓侯的,估计已经搬走,但搬到哪里不清楚。朱卫清没有放弃,在后来几年他先后去找过6次,问了20多人,毫无线索。

        2004年朱卫清南下深圳打工,几经挫折后,在老乡的帮助下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发达起来。每次回家,他都设法打听侯叔的下落,但总是失望而归。他时常懊悔,为什么当初在父亲的葬礼上没有问清侯叔的名字。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把诚信和感恩确立为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听说老家建立了敬老院,朱卫清便组织深圳老乡捐钱捐物,自己也每年前去慰问老人,并被推选为敬老院名誉院长。今年上半年,在深圳打工的李忠明患了白血病。朱卫清便与深圳老乡会负责人朱军山发起倡议,募集善款帮助李忠明治病。“老乡帮老乡,不要图报偿。”他们喊出这样的口号,从家乡带出2000余人到深圳创业。

        今年10月27日,桂阳县妇联、团县委、市场服务中心负责人去深圳考察就业市场及培训机构。在朱卫清的电子商务公司,朱卫清提起自己多年寻找恩人未果,希望县里帮忙打听。在场的人深受感动。

        就在返回桂阳的路上,县市场服务中心主任朱兰君猛然想起,以前有个同学熊娣玲在防疫站那里做过裁缝,她立即拨通熊娣玲的电话。熊娣玲也不知道侯家现在搬到了哪里,但侯家好像有子女在县工商局上班。朱兰君很是惊喜,第二天一大早就去县工商局寻找,曾在工商局管人事的刘英回忆说,局里龙宏波的爱人好像姓侯。朱兰君顺藤摸瓜找到了龙宏波。龙宏波觉得这和她公公的情况很相似,便回家找出公公的照片。10月31日,朱兰君把照片拿给了朱卫清。

        “就是他,侯叔!”朱卫清喜上眉梢,可是接下来他又哭了。因为他这才知道侯叔的全名叫侯开盛,1990年搬了家,后来又搬过几次,所以找不到。最让他难过的是:侯叔1995年已经去世。

        “侯叔不在,我要感谢他家人!”11月3日,朱卫清急忙从深圳赶到了桂阳。见到侯开盛的妻子杨美秀,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朱卫清把1000元和自己公司经销的最新款LED电筒送到杨美秀手中,了却了22年的心愿。他与侯开盛的两个儿子结为兄弟,约定每年清明把两位故去的老人当做共同的父亲去祭拜,要把父辈的美德传承下去。

        11月16日,记者在桂阳县总工会宿舍见到了杨美秀。杨美秀告诉记者:“当初看到他家困难,穿的是补丁衣,我们就送了一段布,想不到,朱家看得这么重,记得这么久。我真的非常感动!小朱送给我的这个灯,好亮好亮啊!”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欧阳常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