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的音乐经费来源“三三制”。奥地利有众多艺术团体,仅联邦和各州市的剧场就有17座,维持日常运营的开销相当可观。奥地利的基本做法是剧场自收一点、政府补助一点、社会赞助一点。剧场在确保本团演出的情况下,还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开拓财源。如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每年要举办高档舞会,每天都接待游客参观。维也纳“金色大厅”,每年出租100多场,还制作纪念品、CD盘等销售。尽管如此,“金色大厅”的资金自筹率仍不足40%,离不开政府的补贴。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顶级剧院之一,每年吸引观众约60万人次,为奥地利之最,其自筹资金的比例也仅48%左右。维也纳音乐厅的票房收入占到其运营开支的近一半,出租场地、社会赞助和其他收入占三分之一,需要政府补贴。
奥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08—2009年度,奥最主要的17座联邦和州市剧场,平均票房和自筹收入为运营开支的29.8%,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情况最好,为47.6%,格拉茨剧场仅为11.7%。同期,政府给17座剧场的补贴为3.3355亿欧元,其中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一家得到的补贴为5221万欧元,国家每天要给其140多万欧元补贴。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赞助这一块目前的情况不尽如人意。赞助商的兴趣主要在音乐节、艺术节等“事件性”的音乐活动,对日常音乐演出缺乏赞助热情。在2008—2009年度,有571万人次走进上述17座剧场,观看了15500场演出,其中歌舞剧占53.6%,音乐会占21.8%,其余为话剧、儿童剧等。奥全国有文化从业人员5.89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1.4%。应该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赞助这一块还有潜力。
最后是政府补贴“三三制”,即由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对文化事业进行扶持。奥能成为世界的“文化大国”,与各级政府对文化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各级政府都有专门机构负责对文化的扶持和补贴。三级政府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2008—2009年度,奥地利三级政府的文化扶持资金达22.9亿欧元,占全国GDP的0.81%,全国人均274欧元。其中,联邦出资7.66亿欧元;各州出资9.3亿欧元;地方政府出资7.23亿欧元。扶持重点包括人才培养与进修;表演艺术、博物馆与科研、文化建筑和文化遗产、电影与创作等。从文化扶持开支看,人才开支三方各占三分之一;表演艺术、电影与创作、海外交流是联邦的重点;家乡博物馆、文化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是地方政府的重点;博物馆、展览等其他文化活动则是州政府的重点。
与政府提供大量文化补贴相适应的,是奥地利各类演出的票价均是普通人可承受的水平。奥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09年奥工薪族的人均年收入为23602欧元,退休人员的人均年收入为16905欧元。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票价视剧目不同,每场的票价从26欧元至163欧元或40欧元至246欧元不等。奥剧场的特别之处在于,每场演出都有站票,价格仅为几个欧元到10个欧元。一场交响音乐会的票价一般在30欧元至90欧元,很少有超过100欧元的。室内音乐会、钢琴音乐会的票价要更便宜些。
文化发展走市场化是方向,但不能急功近利。维也纳每天有几十场演出,国家每年要提供大量补贴。但这些演出的后续效应不可低估,从录制光碟到整个产业的形成;从观众消费到对旅游业的带动;从城市形象到国民素质、国家地位提升等,国家的收获远不止这些演出带来的票房、就业和税收。发展文化,要算大账。如果盲目突出“市场”,文化就会走向媚俗。欧洲有文化节目和娱乐节目之分,文化讲究高雅,娱乐看重收视率和广告。奥地利的电视和广播不享受文化扶持,原因可能在此。如按票房或广告收入去要求文化节目,必将导致高雅扫地,庸俗泛起。
(本报维也纳11月26日电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