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昆明11月26日电(记者任维东)来自云南全省各地的近80名文化产业骨干,最近集中接受了5天培训。为他们授课的是省里专门请来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云南省相关部门的领导。这是云南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一项重要举措。
自云南省第八次党代会召开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力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年均20%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440亿元,比2005年的183亿元翻了一番多,占全省GDP的比重达6.1%,从而成为全国6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的省市。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云南省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新组建了云南广电网络集团、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文化企业;一批非时政类报刊整体转企改制工作全面完成;全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全省广电系统全部实现了局台分开,一批州市实现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组建了全省统一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机构和工作队伍。目前,180多家转制文化企业进入享受改制税收优惠政策名单。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级财政已累计投入文化建设120亿元。今年开始,省级文化事业建设费由每年4500万元增加到8000万元,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2500万元增加到1亿元,并建立了10亿元规模的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全省上下深入实施边疆解“五难”、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文化大篷车”送戏下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特别是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资金55.8亿元,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25个边境县和3个藏区县群众读书难、看病难、看戏难、看电视听广播难、学科技难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为突破制约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瓶颈,云南把文化建设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颁发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云南行动纲要》,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主导产业、区域布局等进行科学规划,骨干文化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一大批国有、民营文化企业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省博物馆新馆等10大省级文化设施建设为标志,全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了明显改善。全省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37%和96.39%,农家书屋已覆盖全省85%的建制村,建成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15个州(市)支中心、129个县级支中心、1094个乡镇基层站点,新建和改扩建图书馆52个、文化馆5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836个。省财政设立了1000万元的云南文艺表彰奖励经费,连续举办了五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评选,建立了内外联合的文艺创作机制,音乐、舞蹈、文学、戏剧、摄影、电影、电视、曲艺、杂技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在一系列全国性和国际性重大文艺赛事中获重大奖项。
为加强民族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传承,云南大力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课堂、教材、校园。云南在全国率先颁布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地方性法规,设立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了文化遗产传承人命名和补助制度,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投入。
云南还同世界50多个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国门”战略,成功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云南文化交流活动、美国“文化中国·七彩云南”文化交流活动、澳大利亚“中国云南文化周”等众多对外文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