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产经论坛

    文化产业的深层动力

    ——从中国工艺文化城看文化产业的民营力量

    蔡尚伟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25日   07 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国文化产业复合增速将达到37%,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速。这样的增速有扎实的现实产业基础吗?面对这种发展压力,除了继续发挥政府和国有文化企业的作用外,应该怎样调动民营企业的文化力量,动员全社会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来到了位于苏州太湖之滨的中国工艺文化城。这是由民营企业呈辉工艺文化城(中国)有限公司计划投资60亿元兴办的一个文化产业集聚项目,初步规划用地1500亩。看到相关资料,一系列问题浮上脑海:这会不会又是一个以文化的名义圈地圈钱的普通地产项目呢?民营企业有诚意、有能力操作大型的文化项目吗?通过几天深入实地的调研,笔者感受到了文化,触摸到了产业,更看到了一种力量,得到了很多启发。

        首先,民营企业家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动力。民营企业家往往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个人经历与经验较为丰富,对人生有独特思考,对社会认识比较全面,相当一部分企业家具有文化情怀甚至文化情结,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普遍面临着文化转型、文化升级的需求,使这些企业家有了现实的文化动因。呈辉工艺文化城(中国)有限公司所属呈辉集团总裁陈辉就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些侧面。他年少时即表现出一定的个性,20岁时曾从家乡福州市骑自行车到北京,1989年辞职下海创业。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包括价值观、方法论在内的个体文化,为人、处世、兴业似皆能举重若轻收放自如。其人平和谦逊,尊重他人,尊重传统,热爱工艺文化,收藏了大量工艺品,对工艺文化有相当的了解,几乎是半个专家。调研过程中的一点一滴,让笔者感到他是一个“文化人”,而不仅仅是“有钱人”。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其文化诉求更为真实。如果有更多的有钱的“文化人”来参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应该更加有保障。

        民营企业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有其特点与明显优势。由于民营企业的权属关系清晰,决策更加理性、务实,项目运作更注重长期性、连续性,企业目标感强,主动性强,运行机制灵活,行动效率较高。工艺城项目经过了两年的充分论证,对项目的区位优势、资源基础、市场空间、发展前景进行了全面评估,对“文化”和“产业”进行了统筹把握。工艺可谓是文化精神与文化器物紧密结合的典型范畴,是文化创意、文化品牌、文化传播等文化因素密集的文化领域,工艺城是典型的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产业项目,体现出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它从“外衣”到“骨头”到“灵魂”,都具有鲜明的文化性。而“工艺”落地在“城”上面,“虚”“实”相生,商业模式又容易构建,项目的赢利性能够得到保证。一经决策,投入坚决,推进有力,也是民营企业的惯有作风。工艺城在短时期内迅速、主动地联合有关的资源方,构建起了战略合作网络。例如,为增加项目的文化创意内涵,与苏州大学合作成立“苏州大学呈辉艺术设计中心”,达成合作艺术研究院的意向等。调研中,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卢朗老师称,艺术学院过去和政府、国有文化企业、文化事业单位的合作都是零散的,并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民营企业的务实和效率令人感慨。由于工艺城的主动精神,困扰文化产业发展多年的“产学研结合”问题似乎在这里迎刃而解了。

        民营企业与民间文化力量的结合有其天然的亲和力、粘合力。调研中有人说陈辉善于“把客户变成朋友,把朋友变成客户”。笔者感到,工艺城在某种意义上更是善于“把客户变成无薪的员工”。工艺城所在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有十分深厚的工艺文化基础,现有数万人从事工艺行业,传统工艺有着产业升级的巨大需求,而由于当地各种资源丰富,百业待兴,政府需要兼顾各方,才能有效满足民间对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广大工艺人对工艺城满怀期待,对工艺城的建设积极参与。可以说,中国工艺城的第一推动力是当地的民间。光福的民间工艺家孙林泉老人在广西一次会议上认识了陈辉,主动动员陈辉来此考察、投资,引资成功后也未享受引资奖励。当地的工艺人口口相传,相互串联,往工艺城集聚,而且通过多年的业缘联系,把某省区的国家级工艺大师全部动员到工艺城置业、安家、创作。可以看出,中国工艺文化城扎根于历史传统之中,扎根于民间力量之中,扎根于深厚的情感与文化之中。

        (作者为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