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淘淘网络课 学习更快乐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25日   06 版)
    武汉大学:《古希腊文明:荷马史诗》图片来源“爱课程”网站
    南开大学:陈洪解读《水浒传》图片来源“爱课程”网站
    浙江大学:董平《王阳明心学》图片来源“爱课程”网站

        不管身处何处,只要打开电脑就能跟于丹共同品味千古明月背后的文化意蕴,和长江学者一起追寻古代政治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名校博导携手探索苍茫宇宙的无穷奥秘……近日,由教育部推出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打包”上网让这些原本听起来令人心动的梦想变成了现实。首批上线的20门国内大学课程,覆盖信息技术、文化、建筑、心理、文学和历史等不同学科,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余所国内著名的高等院校,主讲者中不乏国内名家。课程推出短短一周,点击量已逾10万,网友纷纷挺身热赞:足不出户、鼠标轻点就能领略国内名校名师风采的网络公开课听起来“过瘾又时尚!”

        和名师面对面,在家也能上名校

        “同学们好!”

        “好,很好,非常好!”

        这是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樊富珉在她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视频公开课堂上和同学们的亲切对话,一开始就营造出了轻松积极的课堂氛围。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她又通过人格分析、互动活动等引导同学逐步思考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的轻松氛围和科学知识也通过网络传递给了观看视频公开课的网友。来自河北的网友发帖称:“最近正在为研究生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的事情发愁,这样切合实际需求的课来得太及时了!”更有网友称赞“我终于在42岁的时候‘网’上了清华大学。”

        支持声并不止于满足现时所需的课程,一些旨在传播传统文化、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公开课也广受欢迎:《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被北京师范大学赵峥教授用通俗的语言和动感的课件讲解得生动活泼,网友称赞:把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这些高深的学问讲出刘宝瑞、郭德纲的效果,真是大师本色;《哲学通论》则让网友感叹“老学者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哲学也变得如此通俗易懂”。

        除了课程内容引人入胜外,学习成本的大幅下降也成为视频公开课吸引众多人气的原因所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刘海婷是一个狂热的讲座爱好者,因为校内资源较少,每次想听心仪的课程、讲座都要坐车赶到清华、北大等资源丰富的高校。“国外公开课虽然很火,但毕竟和我们的思维模式、文化传统有很大不同。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推出不仅讲出了我们自己的文化,也大大节约了时间和金钱成本。希望能推出更多学科更多名校名师的公开课”。

        而刘海婷的渴望也正在逐渐变成现实。据了解,教育部规划将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2012年至2015年建设90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由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组成,以高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谁催生了国内网络公开课?

        网络公开课程进入公众视野肇始于2001年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兴起的“共享教育资源”运动。短短十年间,伴随着耶鲁、剑桥等一批世界顶尖名校的加入,网络公开课的免费传播俨然成为一种时尚。

        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热切呼唤成为加速国内大学视频公开课繁荣发展的推力。俞晓晶是深圳一家公司的白领,自国内高校的视频公开课推出以来,她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于在网上观看视频,学习知识。“大学毕业后一直想找机会回校园学习充电,可由于工作太忙一直都没能付诸实践。网络公开课的推出又让我找回了坐在大学课堂里的时光,学习的感觉真棒!”也有网友留言感叹:“中国高校正在逐渐拆掉围墙,用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公众,网络公开课揭开了名校的神秘面纱。”越来越多的言论和事实也证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使得学习不仅仅只是学生的任务,而且成为了人们像吃饭一样的日常需求、终身需求。在新技术新平台的支持下将优质教育资源推向社会成为时代对开放性大学的呼唤。

        网络公开课程的推出也源自于大学对社会应有的文化担当。大学的责任从来就不囿于一校一班的教学研讨,对社会精神的守护引领、对先进文化的创新传播也是其重要使命。此次推出的视频公开课以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为主,如南开大学《六大名著导读》、浙江大学《王阳明心学》、北京师范大学《千古名月》、四川大学《中国诗歌艺术》等,为社会供养了先进的文化解读,更有专家指出“国内网络公开课的推出在夹杂着西方思想观念的国外网络公开课广受追捧的今天,充分显示了大学先进文化的辐射作用,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而从网络公开课中受益的不仅是受众本身,高等教育也成为了“上网”晒课程的受惠者。将课程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平直接置于全国甚至全世界同行的比较评价之下,让不少老师笑言“压力不小”。相关人士也分析指出,网络公开课的推出使高校更加注重课程质量和授课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倒逼高校教育改革”的作用。

        “昙花”还是“铁树”?课程质量说了算

        尽管国内网络公开课刚刚上线就受到了公众热捧,各高校也在紧急加快课程“上网”步伐,但如何缩短从数量到质量的发展过程,又快又好地打造一批能够真正引领先进文化的精品课程成为很多人热切关注之后的冷静思考。

        坚持严格的准入机制成为建设高水准网络课程的必要条件,不能让其走上形式主义的建设道路,成为高校之间互相竞争“政绩”的指标之一。樊富珉教授认为:“网络公开课程的选择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讲述问题的普遍性和突出性;二是经历过实践教学检验;三是能体现研究者的学术积累,不能‘临时抱佛脚’即时开讲授课。‘上网’的课程必须要慎而重之,能真正体现出课程的价值所在,这样的网络课程才不会昙花一现。”

        同时,在网络课堂建设过程中还应该极力避免“以点击率论英雄”的评价标准。好的课堂追求的绝不应该是轰动效应和点击率,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受关注程度难免有所不同,单纯以点击率进行课程评价极易导致课堂娱乐化等弊端,如何对“上网”课程进行科学的评价是未来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而要打造出高质量高水准的网络公开课程,长期的建设、踏实的投入也成为了抓手所在。

        (本报通讯员 邓 晖 本报记者 王庆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