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欧债危机何时了?

    任继勤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17日   08 版)

        欧债危机即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主要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爱尔兰、葡萄牙、希腊、意大利等欧盟国家所发生的债务危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深陷债务危机的四国总理都提前离开总理宝座,着实让人感到危机来势凶猛。

        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政府债务余额合计已高达约1.56万亿美元,意大利目前的债务总额高达2.6万亿美元,一旦“问题国债”发生连锁违约,即使法国和德国的大银行,其自有资本也将折损百分之十以上。

        欧债危机的各国根本没有实施欧元区成立的原则,包括:国家不欠账、严格限制债务、无需救援等;也没有实行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占GDP比例3%的财政赤字上限和60%的债务上限。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整体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乏力,劳动生产率低但劳动成本高的结构性问题。社会老龄化问题凸显,多年来过度提高工资和养老金等社会福利待遇,不仅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而且也提高了单位劳动成本,使其在与亚洲低成本国家的竞争中不断处于劣势,长时间的积累导致债务不断攀升。

        二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不统一,各国政府拥有经济政策主导权,却无法拥有货币政策主导权。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使得各国面对危机冲击时,过多依赖财政政策;并且用扩大财政赤字的办法,来刺激经济的增长;各国政府无法通过货币贬值刺激经济发展。而当不能按期偿还债务时,债务的连锁违约,无疑会酝酿深刻的金融系统危机。

        三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以及各种机构评级的推波助澜。

        欧债危机的各国未来的走势。从欧债危机的各国总理人选更替上,可以看出享受惯了高福利的欧洲国家很难推出增税、降薪等紧缩政策。而人们很难看到欧债危机的各国的经济前景,其经济运作成本过高、福利过高而创新能力不足。新政府能够延续改革措施,但是减福利、加税收的基本方向恐怕难以改变。届时,民众能否继续买账,同样存在疑问。

        意大利是欧元区中仅次于德国和法国的第三大经济体,其目前的债务总额高达1.9万亿欧元。在2010年,意大利国民生产总值为1.2万亿欧元,公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19%,远高于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60%上限,在欧盟各国中仅次于希腊的142.8%。虽然欧盟已决定将欧洲金融稳定基金规模扩大到1万亿欧元,但目前这一基金剩余的资金仅为2700亿欧元。此外,意大利经济增长乏力,出口增长趋势微弱,进口商品价格高涨,恶劣的经济环境使得意大利的危机雪上加霜。意大利政经皆危,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7%大关,国家破产风险急剧上升。目前,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下调了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而欧元区中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法国也被警告可能失去AAA评级。

        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市场信心并未恢复,还没法下结论说目前采取的措施足以力挽狂澜。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