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福分书记”;
他时刻把藏族同胞的冷暖记在心头,把对家人的挚爱埋在心里;
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曲水人民喜欢和高兴的事,我都要去做”;
他,就是江苏援藏干部,拉萨市曲水县委书记周广智。
“说曲水话,办曲水事,做曲水人”
2007年6月,时任江苏泰州市安监局副局长的周广智主动申请援藏。2010年7月援藏期满后,又毅然选择留任,成为第六批援藏干部。
“说曲水话,办曲水事,做曲水人”是周广智进藏伊始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进藏第二天一大早他便开始工作。土生土长的藏族干部、县长孙宝祥回忆说:“刚来时广智嘴唇发紫、大口喘气、严重失眠,但仅一个月他就跑遍了辖区的5乡1镇、17个行政村……”
茶巴拉乡是曲水县5乡1镇中最远、最穷的一个。该乡“特困”村民德琼的丈夫去世多年,家中没什么收入来源,还要供儿子在县中学读书。周广智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1万元,帮德琼搬进了新家。走访牧民期间,当看到71岁的老党员白玛病重孤零零躺在破旧的房屋时,周广智愧疚地说道:“老人家,对不住您,我们没有把工作做好。”把白玛送到医院后,周广智立即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农村贫困老党员的住房和看病难问题。现在,白玛逢人就夸:“周书记是曲水人的主心骨,是我们的‘福分书记’!”
再穷,不能穷教育。周广智多方协调,将原来13所完小、19个教学点优化整合成7所完小,基本实现“中学集中到县、小学集中到乡”的集中办学目标,促进了全县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
自己虽是“官”,周广智却从不在群众面前摆官架、打官腔。他经常与群众打成一片,学说藏语、喝酥油茶、吃糌粑……成了地地道道的曲水人。举手投足间,周广智已烙上了高原印记,面颊透着“高原红”、与藏民交谈后娴熟地右手摊开向上说“拖切拉,拖切拉!”(藏语:谢谢)。今年46岁的周广智,头戴毡帽、脚穿布鞋,行走在雪域高原田间,一朵朵盛放的格桑花映衬着他黝黑的脸膛。
“舍小家,顾大家,情暖万家”
周广智心里很清楚,要把曲水这个家照顾好。但对于亲人,却有太多对不住。
今年5月19日,瘫痪多年的母亲不幸离世。当时,周广智正在协调处理拉日铁路的事情,他强忍悲痛,在坚持处理完事情后的第二天才赶回家中。跪在母亲的灵柩前,周广智失声痛哭。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成了他一辈子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事后,周广智说:“没有了母亲,还有父亲,还有更多的藏族老父亲、老母亲,同样需要尽孝心,如果把自己的小爱变成大爱,得到的爱就更多。”
今年7月,妻子张德全到西藏探亲。不巧的是,正值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庆。周广智天天早出晚归,他不得不对妻子说:“我没时间陪你,你还是回去吧!”相知莫如妻,张德全十分理解丈夫的工作,她只是希望,丈夫每天给家里打个电话。
2010年10月,周广智大病一场。“在高原染上了肺炎,那可是危及生命的大事,可周书记坚持让医生把打点滴和服用的药开好后,自己带回宿舍治疗,硬是一天也没休息。”曲水县委办主任任映绮说。
进藏至今,周广智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拉萨市组织部部长王茂雄对记者说:“按规定,援藏干部4年援藏该有240天假期,可广智只休息了80多天。”
“不辜负藏族同胞的期待”
在农牧民占95%以上的曲水县,“富农”是根本。以前,当地群众种青稞,一年收成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多次实地察看土质后,2008年,周广智提出种土豆的想法。当年,达嘎乡试种的500亩土豆获得“大丰收”,每户增收1000元。村民格桑罗布向记者说道:“每亩土豆最低也有1000元的收入,这比种青稞划得来。”在农业发展中,周广智远不止“土豆”这一招。曲水“鑫赛”西瓜,在拉萨市场上已有一定知名度;南木乡江村已建成曲水县瓜果蔬菜园区;农民从事改良牲畜养殖……曲水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达到5100多元,是2006年的1.79倍。今年,曲水县成为西藏唯一的一个全国综合农村改革试验区。
曲水的工业可谓“一穷二白”,为了实现工业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翻一番的发展目标,2008年,周广智牵头组建工业园,成立了西藏首家县级园区管委会。2010年,曲水县共有各类企业65家,入驻园区企业占全县企业总数的61%,税收占80%。西藏金哈达集团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扎西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周书记,我们药业公司早就关门了。”2010年,曲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13023元,工业总产值42000万元,财政收入2274万元,分别是2006年的2.33倍、3.57倍和3.45倍。
“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16.08亿元、工业总产值19.8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周广智对曲水的明天信心十足。
“不辜负藏族同胞的期待!”是周广智4年前离开泰州时的承诺。江苏省第六批援藏干部总领队焦建俊动情地说:“周广智用实际行动生动地回答了进藏做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的时代课题。西藏的今天,浸透了援藏干部的辛勤汗水,也留下了深深的江苏烙印。”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夏逢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