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定要关注行业的变化,了解行业对教育有什么需求,如此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刚从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挂职锻炼回来的杨宜教授,是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金融学专业带头人。
有了一年来在金融行业前沿工作的体会,杨宜教授并不忌讳“自曝家丑”:大学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我们做老师的,讲课、带学生往往注重学科知识的基础,讲求理论性、系统性,对于一些实操性的问题,有时自己都弄不清楚,更不用说教给学生了。”
怎么办?设立“企业导师”。杨宜和同事们想到了这个主意。
其实,“企业导师”并不是一个新做法,在职业教育领域,“双导师制”已推行多年。但是引入到本科生教学,还不多见。
“我们也实行双导师制。每个学生有一个导学的校内老师,但同时,还有一个企业导师,指导他们了解行业变化和行业要求,从而让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就能贴近行业前沿。”杨宜教授说。
“企业导师”的介入使学生开始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素质教育。
“这也是与高职生相比,本科生引入这一制度的区别所在。高职的企业导师侧重于技术和实践能力培养,本科生除了实践能力,如何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如何在工作中有所创新,这是用人单位对他们提出的要求。通过企业导师与行业前沿接触,使同学们明白自己的缺陷在哪里,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热情高涨。”
(本报记者 王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