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1月1日电(记者甄澄、方莉、刘茜、赵达、邢兆远 通讯员张芃)“这是一部兼具思想性、时代性、战略性、现实性的纲领性文件,无疑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航灯’!”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连日来,社会各界认真学习,文化名家、理论工作者、高校教师、基层群众等各个群体都在领会精神实质,大家表示,要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指导实际工作。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从“过去和今天的文化大国走向未来的文化强国”这个命题出发,感到中央在此时召开六中全会并公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非常及时的、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具有长远眼光的。他认为,我国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毫无疑问是一个文化大国,但是我们现在正处于历史的转折时期,文化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在,中央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并且在《决定》中部署了相关的具体实施步骤,这就需要我们文化界把这项工作接过来,不仅要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更要通过建立专业的、学术的讨论机制,来营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氛围,进一步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中与现实和大众紧密结合,从而最终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保持中华文化长盛不衰。我们文化界可以做的很多,关键是要坚持创新,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作品。六中全会《决定》中提到“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我很赞成这一点,它对于活跃文艺界气氛有很深的指导意义。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迫在眉睫。”这是中央党校科研部副主任郑权在学习《决定》之后的最深体会。“现在我们的很多提法已经越来越务实、措施越来越结合实际、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越来越契合了,这标志着我们的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科学化的发展轨道。”作为多年进行党建研究的学者,郑权认为:“面对社会转型、各种思想交锋交融的形势,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方向,用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决定》中被明确强调,标志着它的地位和意义更加凸显,这也给我们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做关于核心价值观的课题,《决定》的出台,将在今后指导我们把研究不断深化。”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岳云强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落实上,应大力从各个层面做好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相应的社会风气和有效的制度措施来巩固保障它。
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范周看来,《决定》中关于人才建设的论述意义尤为重大。他认为,我国正处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时期,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决定》把文化人才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来,这是难得机遇也是艰巨任务。“我们需要仔细研究培养方式和课程设计,重新审视现有教材,以符合现实需要,还要借鉴融合,让我们的教育和国际接轨,堪当大任。”范周强调说。
天津体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教师刘原经常与青年学生交流,深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应该进一步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刘原说,学校开设了形势政策课,每周都有固定时间供学生和老师一起探讨,学生们还自发成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用自己的方式感受、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课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赵爱玲在学习思考中强烈感到,贯彻好《决定》、领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立足当今世界大局和当代中国现实来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在这方面,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基层文化从业者在学习贯彻《决定》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大鼓舞和启发。这两天,山东济宁市嘉祥县的石雕老板梁新远特地让儿子找了份刊发《决定》全文的报纸,虽然有些地方还没有完全吃透,但《决定》中关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内容,让他很是期待和兴奋。作为嘉祥石雕产业发展的领头人之一,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梁新远和他的伙计们这两年保传统、抓设计、搞创意,做得风生水起,现在他正“瞄”着石雕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做文章。“嘉祥石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俺们要好好发展它。文件里的东西,俺要好好学,肯定能派上大用场!”梁新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