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繁荣,人才为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队伍”、 “加强基层队伍建设”,这意味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中央将——在根上浇水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镜头
9月24日晚,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的仙乐阁乐声悠扬,“呦呦鹿鸣——业余创作者马永炜原创作品演唱会”在竹风灯影中拉开序幕。这是廊坊建市以来第一次为业余歌手举办的原创音乐作品演唱会。
声音:
一直以来,廊坊市注重培养文化新人和文艺团队的文化自觉。廊坊市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过程中,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注重培养文化新人和文艺团队,使其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
在文安,县委、县政府将农村中的书画、戏曲等方面的人才选树为农村文化示范户,在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使其成为先进文化的主力军和传播者,成为活跃基层、服务农民的文化力量。
在霸州农村,老百姓忙时做工务农,闲来开锣唱戏。活跃在田间地头的近百个农民剧团,能表演的传统剧种就有9个,他们的编剧、导演、演员全都是农民。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喜欢吹拉弹唱的建起了西洋乐器厂,能写会画的也找到了发家致富的产业——仿古瓷厂、花灯厂。
——廊坊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清超
观点:
廊坊的实践经验值得推广。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从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中不难看出,中央在建设文化人才队伍方面,格外重视培养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这无疑是我国数千万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福音”。这不仅符合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而且有利于最大限度激发调动各类文化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尤其是对广大基层文化人才来说,明确提供了上升进步的广阔天地。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
打造“海阔凭鱼跃”的环境
■镜头
10月10日晚,2011年江苏省如皋市“雉水之夜”旅游文化进社区专场文艺晚会隆重举行。全体演员都是来自如皋市各领域的群众。观众们得意地说:“如皋市民中藏龙卧虎,所以我们的文化活动才能这么有档次。”
声音:
坚持了20年之久的“雉水之夜”是如皋市群众文化的一块闪亮品牌。20年来,如皋市文化馆作为承办单位,负责每场演出的节目策划辅导、串场文字组织及舞台舞美和监督。
多年来,如皋市文化馆尽可能发挥文化人才的作用,探索了一些成功的路子。目前不但实力倍增,而且大家的积极性都比较高,创造能力在逐步得到发挥。
但是,我们也有困惑,文化馆作为一个业务单位,自身业务活动很繁忙,业务人员充电的和提高的机会却相对不多。此外,在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方面,也面临许多问题,一是体制不顺,二是由于受到编制人数限制,导致业务人员配比不合理,部分业务项目无法开展。
——如皋市文化馆馆长郭宇翔
观点: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既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也是新时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决定,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应该创新人才观,尽快制定配套政策文件,创新文化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的体制机制,不要再让编制、饭碗束缚人才,为各类文化人才发展提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优越发展环境。
——吴江
鼓励学习、深造和交流
■镜头
连日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村民杨门元的家里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因为,新年将近,“攻鼓子艺术团”又要开始训练了,他们每年都要为当地乡亲献上乡土文化大餐。
声音:
1992年成立了艺术团后,我家小院就是攻鼓子艺术团“总部”。平时大家在这里排练、商讨艺术团的大小事情。 当时,凉州区文化局就给艺术团提供了统一的服装和道具。区文化馆不但有专人收集、整理攻鼓子表演资料,还派老师到艺术团辅导、排练。来自政府的帮助远不止这些。2007年11月,在武威市有关部门的联系和资助下,艺术团赴海南参加了“中国海南岛欢乐节”,我们24名土生土长的甘肃农民坐上了飞机,从那时起,攻鼓子的名气越来越大。
艺术团成立近二十年间,武威攻鼓子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从农家院子走向全国,上了电视、拿了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但是,目前攻鼓子发展也遇到资金匮乏的问题,200多名团员没有培训场地,没有资金补贴。为了以后的传承和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尤其在资金方面最好能落实到位,这样鼓手们才有信心。有了资金的支持,我们就可以走出去,和其他地方传统文化进行交流,共同发展、传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攻鼓子艺术团团长杨门元
观点:
要加大基层人才队伍的开发培育。我们知道,在基层有很多基础扎实、底蕴丰富的文化人才,但是他们得不到专门的训练,得不到更高层次的学习、深造和交流机会,没有机会走出去开阔眼界学习,最终难以上“档次”。
文化发展的根在基层、在群众,文化价值的实现也在基层、在群众。只有舍得“在根上浇水”,加大从基层发现培育人才的力度,才能缔造出更加绚烂的文化之花。
——吴江
(本报记者 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