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华民族历史光彩和文化感召力的重要标志。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中华文明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中国文化软实力持续影响世界的集中表现。自隋唐至宋代,日本“遣唐使”一批批来到中国,召唤他们的是中国人民不竭的创新能力和持续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电视艺术紧跟时代步伐,满足人民群众审美愿望的坚实基础。《朝闻天下》的开办、《焦点访谈》的出镜、《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问世,开辟了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新天地。将独特的地方故事与群众演员相结合,以电视短剧的形式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中国电视推出的“栏目剧”,不仅吸引了本地区的广大观众,更开创了为我独有的一种新类型的电视短剧。
在开放的媒介环境下,创新在哪里,注意力就在哪里,软实力就体现在哪里。在造就国家软实力的方式中,影视作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法国前外长休伯特·韦德里纳就认为:美国的强大“要归功于美国通过电影和电视塑造和掌控全球形象,也正因为如此,大批学生从其他国家奔赴美国求学深造。”长期以来,美国影视产品称霸世界市场,除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外,持续的创新能力是成就美国影视作品雄踞世界的重要原因。以科幻电影为例,早期美国科幻片在制作星际景观时,使用的是景片搭景。1977年,乔治·卢卡斯在创作影片《星球大战》中,率先使用计算机技术创造特效景观,开创了科幻片的新时代。2010年,詹姆斯·卡梅隆将3D技术和环保理念结合运用于《阿凡达》一片,为科幻电影另辟蹊径。全球观众拥入影院通过一部美国电影,感受到的却不仅仅是一个幻想故事,还有美国强大的软实力。这种持续的创新能力,是美国影视作品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它们把全球观众的注意力吸纳到美国的符号体系中,并在持续的影响力作用下,使这些符号及其背后的观念,渗透进每一个观众的意识与潜意识之中。
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培育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通过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来达成的。而市场也要求创新。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理论指出,单纯的数量增长,造成市场主体的利润不是增加,而是递减的。如,我们可以看见,在《潜伏》一剧播出后,那些类似或模仿之作,已无法达到《潜伏》所取得的市场业绩和社会评价了。而《乡村爱情故事》系列,也因为模式基本不变,创新不足,而导致两个效益逐渐减弱。
一个民族要持续发展软实力,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创新,这既是文化自信、自觉的表现,也是实现文化自强的不竭源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这是摆在影视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提振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无疑是完成这一课题的必由之路。
毋庸讳言,在实践领域,创新面对的困难是巨大的。既有思维方式更新的障碍,也有克服体制机制滞后的难度,更有面对短期盈利压力与诱惑的困扰。创新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创新需要有静气,需要有扎实的积累和敏锐的眼光,也需要社会各有关方面具有革故鼎新的魄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电视艺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就节目制作总体数量而言,我们已经是当之无愧的电视大国。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还不是电视强国,我们在国际电视市场份额中所占比例还很低。不是我们没有好节目,而是好节目还不多。不是我们不想生产好节目,而是因为我们的创新能力不足且非常不稳定。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个硬道理。创新必须可持续、不间断、基底厚实,才能使国家文化软实力如水常流,润物无声。
(作者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