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文化强市百城行(6)

    洛阳:凝文化神韵 筑和谐之城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31日 04版)
    大型舞蹈诗“河洛风”资料照片
    2011年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式 资料照片

        ■洛阳市委书记 毛万春  洛阳发展要更加注重群众的生活富裕诉求、精神愉悦需求,坚持福民优先、强市为要。

        ■洛阳市代市长 李柳身  充分发挥洛阳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叫响洛阳文化品牌,形成文化新合力。

        主持人语

        这里是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等景观彰显历史,二里头、周王城凸显厚重;这里是洛阳:河洛文化,博大精深,炎黄子孙,寻根问祖;这里更是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风》等文化精品让世界叹服。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政府主导,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如今的洛阳,政府文化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居民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展现出一个新的洛阳。请看《文化强市百城行》“洛阳篇”。

        ——栏目主持人 杨亮

        月夜、微风、露天电影。10月5日晚9时,洛阳市伊川县酒后乡敬老院中心广场上热闹异常,百余位孤寡老人聚在一起欣赏免费的数字电影《大孝儿媳》。当晚,全市所有乡镇143个敬老院都收到了这份特殊的“节日礼物”,而这样的“节日礼物”在洛阳早已成为常态。

        近年来,洛阳市委、市政府坚持“福民强市”的总体目标,把加快文化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以彰显城市文化特色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建设活力不断增强……

        重在持续 文化事业万紫千红

        街心公园嗓音嘹亮的老人合唱团,歌剧院里享受芭蕾艺术的新婚夫妇,运动场馆里打球游泳的快乐青年……如果你有幸生活在洛阳,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里不仅有一流的文化硬件设施,有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有一种重在持续,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向前发展的优良传统。

        为贯彻福民强市的总目标,将幸福之感传递到每一位市民群众,洛阳市先后投资约4亿元,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改造了西工体育场,新建了洛阳美术馆、青年宫文化中心、洛阳广播电视大厦等重大设施;投资2.5亿元,相继建成了一批以周王城广场为标志的中心文化广场,进一步满足了市民健身、休闲、娱乐的需要。

        自2007年开始,洛阳在全市广泛开展以“欢乐中原·河洛欢歌”等为代表的群众文化活动,每年举办各类综合性文艺演出近3000场,放映电影近4万场;投资18亿元建设体育公园、洛阳市图书馆等,成功举办了全国CBA联赛、世界跆拳道比赛等30余项高规格赛事等大型活动300余场次;先后培育了“欢乐进农村”、“欢乐进社区”和“欢乐进军营”三个公益文化活动品牌,举办了“新春广场文化优秀文艺节目展演”、“春节文化惠民专场文艺演出”、“周末广场音乐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年惠及近4万名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

        创新举措 体制改革成效凸显

        洛阳市是中央确定的全国第二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也是河南省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在改革过程中,洛阳在全省率先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撤销了原洛阳市文化局、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出版局,将原有三个局的职能进行整合,组建了洛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撤销了原洛阳市文化市场稽查大队和市文物监察大队,组建了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院团转企改制中,洛阳市对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安置的办法,在全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体制机制的创新给洛阳的文化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单位)2690余家,年营业额达到30亿元;年均举办大型演唱会等活动40余场,组织拍摄的新农村建设题材电影《凤凰岭》,被推选为“庆祝建国60周年24部重点献礼片”之一;举办了首届文化产业产品展览会和“中国平乐农民牡丹画暨洛阳牡丹艺术精品展”等;兴起了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伊川县烟涧的青铜器文物复制特色村,孟津县平乐的牡丹画、南石山的唐三彩文物复制特色村、新安县的黄河澄泥砚制作产业和下孤灯的黄河奇石特色村,洛宁县的竹编、麦秆画制作产业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逐步实现了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的发展。

        凝聚精神 文明引领时代风尚

        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同时,洛阳市委、市政府也将凝聚精神力量、塑造和谐城市作为城市文化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1年,洛阳市开始实施“十年道德工程”,相继开展了“礼仪洛阳、诚信洛阳、魅力洛阳”、“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百万市民学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围绕国家大事喜事,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等主题活动。同时,坚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切实抓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活动,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十二五”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切实推进社会文化环境净化工程,努力为广大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在省委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大背景下,洛阳必须主动融入、积极作为。”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说。

        不久前,洛阳出台了《洛阳市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攻坚战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把洛阳市建设成文化影响力和旅游吸引力较强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232.5亿元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以上。

        洛阳,一座享誉中外的“文化名城”!我们期待着,在朝着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奋进的道路上,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专家点评

        著名文学家、诗人、学者 苏叔阳

        宋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写完了洋洋巨著《资治通鉴》,心灵还在历史的波涛中浮沉。遥望星月他感慨长吟:“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千年一瞬,他的这句话成了洛阳特质最简明的注脚,最准确的概括。

        哪里能让您品味中华文明的奥秘,何处能让您了解怎样从历史的沉积中新生,哪里会让您脚踏大地生发五千年文明的自豪和自信,何处可以让您体会苍茫与青翠相合的美妙,唯有洛阳。

        文化产业亮点

        文化遗产积淀深厚,名胜古迹享誉中外;

        全市境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5处,市、县级1024处;

        洛阳水席、排鼓、龙舞、舞狮、旱船、唢呐、高跷、秧歌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大批传统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文化、民间工艺品和饮食文化;

        一大批寺庙庵宫和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居古宅、历史文化街区;

        牡丹唱响特色优势。从1983年起,洛阳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贸、旅游唱戏,成功举办了29届洛阳牡丹花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河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全国四大名会之一。

        数字链接

        2010年洛阳市文化产业总产出114.13亿元,增加值35.51亿元。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2.48万人。

        洛阳文物占河南的1/7。目前,洛阳市馆藏文物数量达到40万件,其中能展示的有3.5万件。投资约3.5亿元建设洛阳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常设展品1.5万件。 

        2001年以来,洛阳旅游收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占GDP的比重由不足1%跃升到13%以上。

        (本报记者 刘先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