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委书记 薛晓峰 幸福中山,重在“和美”;“文化中山”,以文化人。努力寻找“幸福最大公约数”。
■中山市市长 陈茂辉 全民修身,提升全体中山人的文化认同和心灵归属。
主持人语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修养身心、涵养德性、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吸取中华优秀传统和现代文明精髓,促进公民个体的完善,培育现代公民意识——本期《文化强市百城行》走进广东省中山市,领略该市正在致力推广的全民修身行动的“深义”。
——栏目主持人 杨亮
有人说,文化强市难在提高人的素质。“敢为天下先”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重要精神,作为名人故居的中山市,一直在实践中先试先行,改革创新,攻艰克难。在迎来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一项以推动国学、国情、传统教育,加强市民的自身修养,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素质,引导市民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民修身行动”正式启动,中山又一次迈出了社会管理新步伐。
启动修身,“文化中山”要“以文化人”
“全民修身行动”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近日举行的中山市常委扩大会议上,中山市决定在“十二五”期间,集中开展“全民修身行动”。今年是“全民修身行动”的“启动年”,明后年是“规范年”,最后两年是“提高年”。
所谓“修身”,是从提升全民道德、公共、文化素质三方面入手,共设有公民道德素质培育行动、城市人文精神光大行动、慈善友爱自觉实践行动等十项配套行动,同时辅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一批古文经典格言,作为道德培养基础,培养与中山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文明市民。
中山为何要开展“全民修身行动”?中山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说,中山是博爱之乡、礼仪之邦和文明城市,开展全民修身行动既是城市发展自身的需要,是中山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深化创建文明城市的体现,又是提高城市文明的根本。
自觉修身,中山老板最怕“没文化”
中山的老板说,最怕别人说自己“没文化”。记者看到,在中山,很多镇区和部门已经将文化作为生产力,形成一种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在各镇区的特色产业逐步上升到产业文化的层面上凸显出来。一个个文化韵味十足的产业文化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伟人故里的土地上。中山的石岐休闲文化节、东升脆肉鲩美食文化节、民众岭南水乡旅游文化节、小榄的菊花会、古镇的南方绿化苗木展展会中文化含量明显,处处体现出了文化对产业提升的作用。中山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说,中山社会各界逐渐形成了共识:中山有条件、有必要发展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中山市通过让市民们参加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品位。谈起中山市,人们最熟悉的当然是以“孙中山文化”为代表的城市核心文化,中山市主打“孙中山文化牌”和“华侨文化牌”,将之作为建设文化名城的重要抓手。今年,中山更是将持续了多年的“孙中山纪念周”上升为“孙中山文化节”,把纪念活动和文化活动、旅游活动、经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广东文化强省重点文化项目。
目前,中山市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纪念辛亥百年活动,以中山为主要外景拍摄地的电视剧《辛亥革命》等已拍摄完成,《香山商帮》、《华侨与辛亥革命》、《海外中山人·中南美篇》等纪录片的拍摄工作,《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研究丛书》、《文艺作品中的百年中山》等书籍的编写工作,“中山人在京津唐”大型人文项目等已启动,并逐步推进;此外,还有“孙中山与梅屋庄吉”展览、孙中山香山人文图片展、“孙中山与法治社会”研讨会等。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也将来到中山与海内外华侨华人同欢同乐心连心。
目前中山市24个镇区中有15个镇区成立了文联分会,仅去年全市各协会共吸收市级会员287名,至去年,中山市国家级作协会员已增至6人。在去年广东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八届鲁艺奖中,中山有6件作品获得8大奖项。在广州举办的全国九艺节“群星奖”评奖中,中山也一举拿下6项大奖,刷新了中山参加历届群星奖历史最好纪录,走在全省地级市的前列。
全民修身,“文化中山”魅力凸显
“全民修身行动”,重在全体市民共同参与。薛晓峰认为,开展全民修身,必须把弘扬包括孙中山精神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融入现代公民教育当中,寓社会管理于教育引导之中,寓社会建设于服务和呵护之中,聘请新时代的“孔子”、“孟子”指导修身行动,在修身中分享城市改革发展成果,提升全体中山人的文化认同和心灵归属。
中山市不断扩大文化活动的社会受惠面,近年来先后成功承办了博鳌亚洲论坛、全国小梅花荟萃、中国合唱节、“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社会主义新农村合唱大赛、第十五届群星奖,第二届流行音乐年会等大型文化活动,涌现出慈善万人行、中山读书月、中山大讲堂、香山讲坛、文化消费节、中山书展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品牌。
中山正努力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据统计,“十一五”以来,中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如2010年公共文化财政投入为1.97亿元。中山市镇区村三级建设文化广场249个,数字电影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全覆盖;实现村村有书屋,全市农家书屋292个,平均每个面积超90平方米,是广东省要求标准的4.5倍。全市有图书借阅点52个,流动图书馆、流动演出大巴经常深入全市多个镇区和企业服务。
中山还高度重视外来工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广东省率先进行“爱心电影卡”试点工程,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看电影难的问题。“三乡镇打工者艺术团”成立于打工者、为打工者服务,九年演出400多场。
今年3月12日,中山市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今年5月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中山市被中宣部等四部委联合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市”称号。中山正借“孙中山牌、名人牌、华侨牌”做大历史文化,借特色产业做大文化产业,借城乡协调发展做好基层文化、公共文化,让文化之花更绚丽。(本报记者 吴春燕 通讯员 谢力生)
专家点评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蒋述卓:
中山市最主要的文化特征,就是近代的商业文化、华侨文化和孙中山的伟人文化。中山发展产业文化,可以将形成名镇、名牌、名文化的发展格局。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林家有:
中山市近代人才辈出,孙中山、郑观应、马应彪等,都离不开“敢为人先”的“闯”文化。外来文化,特别是外来的商业文化对中山的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