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海上渔工的文化梦

    《 光明日报 》( 2011年10月29日   05 版)

        福建莆田湄洲湾东埔海域,天空阴沉,风浪大作。摩托艇贴着海面飞驰,浪花打在记者的脸上和身上,冰凉的海水令人感到丝丝寒意。今天上午,记者跟随东吴边防派出所官兵前往乐屿海域鲍鱼养殖区,给海上渔工赠送新图书和新报刊。

        快艇接近养殖区时,贵州籍渔工卢海纷和丈夫站在渔排边,笑着向边防官兵挥手打招呼。绑定快艇,所长黄翔宇、教导员张成志等人跳上尺把宽的木板便道,脚下像铆着钉子一般。坐在剁饵料的小浮屋雨棚下,夫妻二人从黄所长手中接过一摞书报后,喜悦的心情写在脸上。

        卢海纷和丈夫两年前来到东埔海域受雇给人养鲍鱼,每年能挣到5万多元。鱼排上的生活比较单调,夫妻俩就买了电视和收音机,偶尔也会串串渔排,找老乡聊聊天,说说贵州老家的变化或子女的学习成长。记者打开柜中的电视机,由于没装信号接收器收不到台,收音机也是“嘶啦啦”杂音不断。“一忙完了手上的活,夫妻俩大眼对小眼,心头空落落的没个精神寄托。”卢海纷的丈夫说。

        来自湖北恩施的马光雷当渔工已有三个年头,每年收入接近4万元。常年“蜗居”在不足5平方米的海上浮屋,喝酒、打牌、钓鱼成了他闲时的主要娱乐。“我也想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可这只能是一种奢望。”马光雷显得有些无奈。

        所长黄翔宇说:“在莆田兴化湾、平海湾和湄洲湾,受雇养殖海带、紫菜、鲍鱼和经济鱼类的外来渔工高峰期达万人,这么庞大的群体不容忽视。要创造环境让外来农民工愿意来,除了优越的工薪环境外,还要有良好的治安环境和文化环境。治安环境是硬环境,文化环境是软环境。只有后者搞好了,他们才能既‘安身’又‘留心’。”

        据了解,在莆田市沿海14个乡镇,当地边防派出所结合创建“平安和谐渔排”活动,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满足外来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抵制海上渔工酗酒滋事、聚众赌博等不良行为。如东吴边防派出所推出预约送图书报刊上渔排活动;东庄、湄洲、南日、三江口边防派出所则利用辖区群众请演莆仙戏的机会,提前“广而告之”,约请渔工上岸听戏。莆田市公安边防支队还组织放映队,利用数码高清电影机巡回沿海码头、渔村放映露天影片,让外来渔工享受文化大餐。此外,福建省边防总队春节慰问文艺演出进渔村上渔排活动,也让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的渔工近距离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

        (本报记者 高建进 本报通讯员 孙卫锋 本报莆田10月28日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