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广东郁南县法院诉讼信用体系:

    迫使失信变诚信

    《 光明日报 》( 2011年10月29日   07 版)

        广东省郁南县人民法院针对执行工作中遇到的“老赖”,建立了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的执行指挥中心,与房产、车辆、税务等部门的数据库联网,即时查询相关信息,对“老赖”实施“精确打击”。

        绝不让失信人占便宜

        广东某药业公司尝到了郁南县征信中心的“苦头”:前些时,该公司身负一单买卖合同纠纷,法院判定其返还103只钢瓶及支付货款3000多元。因案件没执行完,该公司向银行贷款时,就遭到了拒绝。

        失信行为在影响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同时,引发的各种矛盾纠纷最终诉至法院,失信行为延续到法院诉讼中带来的影响就成为诉讼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该院院长吴宏逵说,“绝不让不诚信人占便宜。对那些失信的企业和个人,由政府综合管理部门依法作出公示性惩戒,如公布“黑名单”等,由政府专业监管部门作出监管性惩戒。”

        吴宏逵熟练地用PPT向记者展示了诉讼信用体系,与一般诉讼程序不同的是,来郁南法院立案之前有个类似于“预立案”的环节,引导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和法官签订诚信诉讼承诺书,向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出示诉讼信用登记卡和法官诚信廉洁司法监督卡,双方承诺全程双向监督,在这两张卡上,列举了39种失信行为,立案后到案件审理、执行、信访、案件诉讼中的全程调解过程、诉讼信用风险提示和诉讼信用登记制度、诉讼信用信息登记主体全覆盖机制;结案后由法院审委会对司法及诉讼失信信息分析甄别,确认后统一由专人将信用信息报县征信中心;县征信中心将所有信用信息联网开放,实现互联互查。

        光源律师事务所主任苏东海对诉讼信用体系带来的变化深有感受:“诉讼信用体系在规范着当事人和法官的诉讼行为的同时,也在规范着审判执行活动,很好地引导了大家文明诉讼。有了诚信制约和失信惩戒机制,一改过去“讲诚信没用、老实人吃亏”的现象。”

        诉讼信用体系破解三大难题

        今年5月,同乐林场向郁南法院申请诉前财产保全。次日,法院对李某家具厂部分财物进行查封。对于李某的不配合,执行法官陈树强严肃指出,“你这种行为属于严重不守信用行为,一旦案子进入诉讼程序,将对个人的诚信记录留下污点,影响到将来的经营和融资。”李某当场表示愿意接受调解,当即支付10万元交付同乐林场,并达成书面还款协议。

        这仅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后的一个案例。这一机制还解决了司法监督“衡”的问题。诉讼信用体系设立内外双向监督机制,通过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和法院办案人员之间相互监督,促进共同遵守司法信用、诉讼信用,确保司法公正,解决了当前司法监督一面倒、不平衡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司法质效和司法公信力。

        诉讼信用体系也解决了传统管理“疲”的问题。面对社会转型期易发、频发的矛盾纠纷中的失信行为,用传统管理方式往往难于着力,疲于管理。机制创新可以和社会需求形成呼应互动,并可以消除干部队伍对相对滞后的管理制度的“适应性疲劳”,激发队伍的精神状态。

        该体系还解决了涉诉信访“闹”的问题。信访工作既要维护当事人的合理诉求和合法权益,又要预防和减少无理闹访、缠访和越级上访等问题。诉讼信用体系结合郁南县信用村建设,实施涉诉信访信用风险提示,倡导诚信信访。

        法官为诉讼信用体系建言

        郁南县法院通过与社会征信体系的信息交流共享,与银行、税务、工商、公安等各职能单位协调配合,加强了对社会失信行为的规制,促进了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良性发展。郁南法院的法官告诉记者,现行的征信系统虽提供了企业和个人的银行系统信息,但社会上企业、个人的信用信息大量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由于没有联网,这些信用信息成为“孤岛”。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法律法规配套还不很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组成部分,诉讼信用体系建设亦面临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由于诉讼信用只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自觉遵守。

        对此,法官们提出建议:逐步从县域向市域、省域提升,由党委、政府统筹,在各市征信体系建设成熟后,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信息采集和运用机制,构建统一的征信中心,以全社会联网的方式,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本报记者 任生心 通讯员 林晔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