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改革”智库 妙计迭出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8日 13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调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乏敢于创新、勇于承担文化软实力建设重任的群体。其中就有这么一个:偏居祖国边陲、南海之滨,20年来却始终不渝为中国改革发展贡献智慧,建言献策,成为推动中国改革大潮的一股重要力量;从不参与学派论战,从不参与名利之争,20年来恪守中国知识分子良知,以人民利益为导向助力改革。

        这,就是诞生于1991年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下称“中改院”)。

        与改革同行,直谏改革决策

        20年来,中改院向中央有关部门提交改革政策和立法建议报告140余份,发表论文1500余篇,公开出版改革研究专编著200余部,所提前瞻性的观点、建议,有些直接为中央决策采纳,有些被用作制定政策和法规的重要参考,有些在理论界基本形成共识,产生广泛社会反响,获得包括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奖”等多个奖项。

        坚持参与改革实践,关注改革进程中重大现实问题,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上世纪90年代初,举办全国首次大规模“全国体改系统股份制实践研讨班”,培养了全国最早一批股份制经济规范化运作人才。1998年提出“关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若干建议”,受到国家有关部委重视。1995年,提出“关于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建议(60条)”,1998年再次提出“尽快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长期化的政策建议”,十五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直接采纳了“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这一提法。

        服务重大改革决策,及时提出政策建议。1994年前后我国通货膨胀形势严峻,中改院提交“在经济快速增长中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的50条建议”,被国家有关部委在制定政策时大篇幅采纳。1995年,在国有银行债务风险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时,提出“以解决不良债务为重点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建议(30条)”,原国家计委领导对此建议组织专人讨论研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提出“以改革应对危机难题的建议(24条) ”。

        围绕重大战略问题,进行储备性研究,提出前瞻性对策建议。2003年SARS危机中,中改院首次提出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其后,又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一揽子政策建议。2009年在提交给国家发改委委托的《“十二五”改革规划研究》政策咨询报告中,明确提出“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改革实践需要改革理论指导,中改院非常重视基础理论研究。1993年开始陆续出版《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中英文丛书(10本)。2008年中改院首次提出,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从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的历史性跨越;2010年,提出“二次转型与改革”理论命题;2011年提出确立民富优先的改革发展导向,走公平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指出:“20年来,中改院在中国的改革理论研究、中国的发展问题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其他重大问题的研究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的成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探索软科学发展新路

        按照国家事业机构改革的基本精神,中改院从建院始,即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办一个改革研究智库,在体制探索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1991年11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和原国家体改委合作建立中改院,为正厅级事业单位,实行财政差额管理,80个编制,只有30人吃“皇粮”,作为双方共同的改革研究和培训基地。1992年下半年,中改院向海南省政府提出“事业机构,企业化管理”的改革方案,得到省政府支持和批准,主动退出财政事业编制供给,从而走上“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积累,自求发展”之路。

        经过20年探索,中改院形成三大体制特色:

        一是独立性。所谓“独立性”,是指机构独立、研究独立、人事独立,遵循中央对改革的总体部署,独立客观地开展改革研究。研究独立是研究成果客观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二是网络型。广泛联络对改革研究有造诣的专家学者,直接或间接参与中改院的研究。国务院发展中心原主任王梦奎认为,“中改院的成功,得益于有一个好的机制,便于吸引各方面的人才共图大业,也靠中改院全体同志的团结奋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说,“20年来,中改院这个机构不大,但吸纳了全国有名的专家学者,凝聚了改革力量,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正在逐步扩大。”

        三是国际化。中改院十分重视改革研究的国际合作,广泛开辟国际合作项目与学术交流,打开研究的国际视野。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指出,“中改院利用各种渠道,包括和国外合作、在国内国外举办论坛等方式,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中国改革开放成就,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发展和中国的友好关系,增强和中国的合作。”

        为推动中国改革竭尽全力

        中改院在注重改革政策研究的同时,也重视改革政策咨询、改革人才培养以及凝聚改革共识的宣传工作。

        近几年来,中改院承担了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委委托的政策咨询课题。同时,还承担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广东、上海、湖南、云南、辽宁等省市的政策咨询课题。

        建院之初中改院即承担全国体改战线培训基地职能。建院20年来,中改院举办了140多期培训班,为改革研究和改革实践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

        中改院所出版的著作,有的被用作起草中央文件的重要参阅件;有的被部委、省市中心学习组选作参考材料;有的被国务院新闻办购送外国驻华使领馆……

        一个不足50人的智库,论单个研究人员的综合竞争力,无疑比不过许多体制内的研究机构。但他们在改革研究、咨询和培训方面所取得的影响却远远超过许多体制内的研究机构。

        中改院之所以能走出一条体制新路,研究新路,关键在于有一个立志于改革的团队。中改院院长迟福林说,“以改革为己任,把自身价值与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坚定改革信念,执著改革研究,是中改院20年来的基本追求和实践。改革还有很长的路。我们将努力建设中国改革智库,以更多、更好的改革研究成果奉献于社会,奉献于改革的新时代。”

        陈锦华说,中改院这20年所做的工作、进行的探索是有意义的。中国要加强软实力建设,需要越来越多这样有活力的、和中国现代化事业紧密结合的、能密切联系团结广大知识界的研究机构。(本报记者 孙明泉 本报通讯员 刘丽丹)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