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财政危机与国家兴衰

    ——近代早期英法争霸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作者:王加丰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8日 11版)
    英格兰银行许可证签字盖章仪式

        目前,西欧一些国家陷入了财政危机或称“主权债务危机”。从历史上看,这个地区的国家经历过不少类似的危机,其出路大体上有宣布破产、紧缩财政、实行财政政策的创新等。经常宣布财政破产会让人感到那是一个无赖国家,影响很坏。16世纪以来,英国主要是通过金融创新来渡过财政难关的。本文介绍的就是近代早期英国如何通过金融创新在英法争霸中胜出的问题,这是一个国内很少有人关注的话题,了解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对今天欧洲人处理主权债务危机问题的认识。

        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还是欧洲边缘地区一个不太起眼的国家。关于它为何能到18世纪中叶就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我们通常是这样解释的:英国控制海洋造成荷兰这个“海上马车夫”的衰落,而航运业的衰落必然造成荷兰金融中心地位的丧失;在17-18世纪的英法争霸中英国最后胜出,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英国控制了海洋。那么英国为什么能控制海洋呢?特别是,在决定英法争霸的七年战争(1756-1763后)中,英国要封锁大西洋和地中海及印度洋真是那么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吗?为什么仅仅过了十几年,法国人就有能力(开始时还只是依靠民间的力量)打破英国人对大西洋的封锁而大力支持美国人的独立战争?而且,如果我们想起那时木头军舰的制造其实并不复杂,那么很快就会看到归根结蒂这里的问题主要还是政府有没有钱。

        荷兰让位于英国的原因,确实与这个国家失去海洋控制权有关,因为它不像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近代国家,未能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的财政制度和一支比较强大的军队。但对英法争霸法国败出的原因,西方一些著名学者有自己的看法。在《大国的兴衰中》中,保罗·肯尼迪说道:在100多年的英法争霸中,英国最终胜出,这首先是因为法国“没有适当的公共财政制度”。他还引用18世纪上半叶英国的乔治·伯克莱主教的话说:信贷是“英国胜过法国的主要优势”。也就是说,这种看法其实是18世纪中后期一些“当事人”的意见。除了伯克莱,还有一个叫伊萨克·品托的人在1771年时也说过:英国在决定英法争霸的七年战争中获胜,是英国公债政策的胜利;而法国的失败,在于它的信贷组织不完善。所以,布罗代尔在《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三卷中也肯定地说:“公债正是英国胜利的重要原因。”从今天的角度看,这种判断有两层意思:其一,法国输给英国,主要是英国的信贷制度(公债制度)有优势;其二,与其说一个国家的好的财政制度是由于国力强盛后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不如说它是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重要举措。

        英国人这种具有优势的财政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布罗代尔在同书中指出,其原因不仅仅在于英国经济的上升势头、不列颠市场的形成和扩张等,它还得力于“一系列特殊的机遇,正是这些机遇推动英国在自己并不始终意识到的情况下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他还分析说:英国成功的关键是它的国债制度,而国债制度的长期推行并得到人民支持,甚至得到外国银行家或商人的支持,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稳定。但我们还得看到:在推行一项稳定的国债制度的前后,英国也曾经历了许多考验。在1688年光荣革命前,英国就有国债制度,但主要是短期借款,利息很高,而且付息不按期,还本更不准时,有时借新债还旧债。1672年国王查理二世曾颁布一个法令,宣布暂时不归还银行家们供出的本金,而且停止偿付利息,这使英国国债的声誉陷入谷底。光荣革命后,从荷兰来到英国奥兰治的威廉极端缺乏资金。其政府先后尝试了养老储金会、终身年金、彩票等制度,但最后真正能使他获得长期借款的就是新的国债制度。于是,他为了使债主放心,“实行长期借款”(甚至还有永久借款的提法)。其特点是利息准时偿付,不容违约,债款由议会保证还本,这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政府担保制度。但有意思的是,这一制度开始时普遍不被看好,在大半个世纪里不管是英国人还是外国人大都持批判和讥讽态度。因为国债制度有助于大资本的投机行为,而且也有极大的无法偿还的风险。对这项政策,连大卫·休谟也不看好,1750年他说道:“不必未卜先知,就能猜出即将发生的灾难。两者必居其一:不是国家毁了公共信贷,就是公共信贷毁了国家。”保罗·肯尼迪因此指出:“整个18世纪中,许多英国评论家都因为国债的规模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而发抖,”但英国的国债制度最终没有导致英国财政破产,而是奇迹般地形成了良性互动:“由于国家开支大大增长,海军订货使铁、木材、棉布和其他货物的需要大大增加,持续不断,造成一种‘反馈圈’,推动了英国工业生产发展,并刺激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使英国比法国又多了一个优势。”最终,国土和居民都比法国少得多的英国靠这种制度聚集了战争所需要的金钱,打败了法国。

        英国能产生这样一种财政制度与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有关,但也并非完全如此,因为它不仅借鉴了历史上的经验,还借鉴了荷兰的经验。历史上英国实行过多种财政政策,14世纪时国王爱德华三世也曾宣布过财政破产,由此赖掉向意大利银行家借来的大量款项,成为当时佛罗伦萨最大的银行家破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为美第其家族的崛起提供了空间)。没有这些尝试及其正反面的教训,就可能不会有后来的财政政策选择。另外,奥兰治的威廉来自荷兰,他对金融和信贷方面见多识广,在决定财政政策时参考荷兰的经验应该是他的工作思路。布罗代尔说道:“一直要等到18世纪最后几十年,英国公债的优越性才为世人公认。”在这半个世纪中,威廉及其以后的几代国王和政府主要领导人始终坚持这项既定的国策,需要极大的自信和远见。需知,即使是在资产阶级掌权的情况下(当时还是大资产阶级和大贵族联合掌权),要决定并执行一项有深远意义的改革,也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总之,英国的国债制度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把英国公民的财产动员起来,还能最大限度地吸收来自国外的资本,从而为与法国的争霸战争提供了财政保证。反观法国,其财政制度长期以来非常混乱(更不用说西班牙的),正如保罗·肯尼迪说的:“法国没有适当的公共财政制度”,从中世纪以来,这个国家只有一种“松懈的和杂乱无章的组织”,致使“纳税人的钱大部分落入私人之手”。而在18世纪里,“英国已经发展起一种由国会控制的公共财政,使英国在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得到许多优势。”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