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文化与金融对接呈现出美好前景,但作为新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文化企业需要恶补金融知识,另一方面银行也需多了解些文化产业特性,对“轻资产重创意”的文化产业多些量身定做、多些产品创新。
原本只在房贷时才与银行有关系的文化企业们开始进入授信的视线;仅仅两年,在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寒潮中,文化产业贷款逆势上扬,2010年文化产业贷款同比增长61%,增速创出历史新高;而来自银行、保险、风投等各领域的金融企业更是“几乎要把那些知名文化企业的门槛挤破”。
一切都来得太快,文化与金融的对话才刚刚开始,但是,争论与困扰也随之相伴而生——“既没资产,也没资金,怎么评估风险?”“艺术品孰真孰假,谁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优质企业该如何甄别?”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记者在浙江等地调研发现,面对文化产业日益加快的发展脚步,不管是植根于文化土壤中的金融业,还是曾经借助房地产、制造业、农产品而风生水起、跃跃欲试的民间资本,在惊喜和兴奋之余,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期待。
1 障碍之核:估值难成为最大瓶颈
【事例】 2010年,中行浙江省分行与西冷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合作,向购买该公司艺术拍品的个人发放贷款。而此前,艺术品收藏类金融授信基本是一片空白。同一年,我国内地艺术品市场总成交额超过500亿元,占全球艺术品拍卖额的33%,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艺术品市场,其狂飙突进的趋势令世界侧目。然而风光背后,不断热化的收藏品展、拍卖品展等行为却几乎完全裸露在保险之外。
一件艺术品究竟是真是假?价值几何?文化资产难以评估是目前文化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最大障碍。
文化产业素有“轻资产重创意”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为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缺乏可用于担保抵押的固定资产。中国银行金融总部客户经理杨巍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既缺乏优质的中介机构和评估人才对文化产品价值进行准确评估和后续监测、管理,又缺乏健全的产权交易市场使银行能够将质押的版权变现,这使得长期停留在“抵押为本”经营模式上的金融业与文化企业的资金需求难以形成有效对接。
以艺术品为例,由于艺术品市场存在专业门槛高、价值巨大、风险集中、估值困难等技术壁垒,致使国内与艺术品收藏相关的金融产品长期缺位,与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相脱节。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徐晓华分析,艺术品往往具有独一性,确定标的物的真伪和价值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而国内缺乏权威有公信力的艺术品评估鉴定机构,造成艺术品价值和风险很难确定, 信贷或保险也就缺乏依据。
文化产品估值难,直接带来文化产业结构的失衡。在浙江文化产业构成中,文化产品类制造业占比高达62%,只有38%是动漫、影视等核心文化产业。这也成为未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所在。
【探索】 由于文化禀赋的不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化。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国银行结合文化产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业务。“收视费权益类支持贷款”是将电影院线未来的电影票房收入作为应收账款进行质押,为企业后续改扩建影院提供资金支持;“家居银行”则是将电子银行与全国各地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企业合作……在深入研究文化产业风险点、总结不同细分行业异同的基础上,中国银行积极创新信贷模式,优化信贷流程,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信贷风险;与此同时,中国银行还积极优化信贷流程,简化文化类贷款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确保文化企业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
2 供需之困:“需要钱的,银行不愿贷;愿意贷的又不缺钱”
【事例】 位于浙中腹地的横店影视城享有“中国好莱坞”的美誉。很多时候,这里一天有30多个影视剧组同时拍摄,但并非每一个都会是银行的座上宾。“有多少钱干多大事”,是眼下多数影视公司的一贯想法,并不会想着去求助银行。
调研中发现,银行支持的领域多数集中于大型的广播电影电视、出版和文化休闲产业,而对小型传统产业及动漫、广告、数字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的支持相对较少。
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小文化企业的经营特点使金融服务介入难度较大。一是多数文化企业处于萌芽阶段,大量民营企业或是作坊式经营,或是非主营业务,无完整信用记录,金融介入存在障碍;二是文化企业资金回报周期长,产品开发难度大,加之投产后市场反映难以预料,相对风险较高;三是与传统工商业拥有持续的现金流不同,文化企业业务开展多为“项目性”的,很难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导致银行难以评估其盈利能力。
成立于2001年的长城影视公司算是电视剧制作行业的翘楚,年产电视剧300多部。“每次与银行谈贷款,谈到抵押品就谈不下去了。”公司财务总监徐国俊告诉记者。对于很多地方实行的影视版权质押贷款,他也表示异议:“版权质押贷款由于要到版权局备案,因此办理时间很长,大概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而被质押的版权对银行来说也意义不大。一般是拿了剧本就找银行贷款,而拍摄和发行都需要很长时间,一旦企业违规,银行介入很难,不具备可操作性。”
某种程度上,银行与文化企业之间的这些矛盾都不是问题,条件必须是授信对象为一家优质的、有较高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企业。为此,中国银行江苏分行积极利用民间雕刻、刺绣、仿古建筑、主题公园等文化资源,开展相应研究和营销工作;湖南分行和上海市分行借助广电行业改革的契机,创新服务和产品……
“文化产业不是靠钱堆出来的,目前与金融的对接也有很多不匹配的地方。典型表现是,需要钱的文化企业多数是萌芽中的小企业,银行不敢贷;而银行愿意贷的企业往往又不缺钱。”杨巍如此描述眼下工作中的困扰。
【探索】 针对当前影视制作企业普遍存在的销售款回笼慢、抵押资产不足、融资成本较高的困境,中国银行为轻资产特点的影视文化产业量身定制了以影视剧版权质押和应收账款质押为核心的“影视通宝”,这是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认可版权质押的融资产品,中行也成为在国家版权登记中心办理版权质押登记的首家和唯一一家银行。“影视通宝”于2010年7月投产,支持了唐德影视、新经典影视等一批优质影视制作企业,并扩展运用至影视制作的外围行业,如服装、道具、设备制作等,截至2011年9月末,已发展客户10家,发放授信2.1亿元。据悉,今年长城影视公司决定进军网游、动漫以及文化创意园区建设,中行浙江省分行已为其“量身定做”了30亿元贷款方案,除了园区建设贷款,其余皆为信用贷款。
3 辨别之难:“给我一双慧眼吧”
【事例】 浙江拥有5个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和9家中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每一家都可谓所处领域的领军企业,文化产业占整个GDP比重达到3.8%。不只如此,浙江拥有数额庞大的民间资本。面对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行业洗牌,过去长期游离于低端制造业的民间资本正处于重新选择的十字路口,而崛起中的文化产业无疑为其指明了突破的方向。浙江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处长何蔚萍回忆起2009年浙商文化促进会成立时,“没想到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当天促进会网站被数次点击瘫痪。”
资本已经整装待发,金融如何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金融血脉如何贯通文化产业之躯?
“不管是民间资本,还是金融资本,如何独具慧眼挑选到未来的优质文化企业是他们一致的困惑。不同于工商企业厂房、设备、产品等都是一目了然,文化产业就是一个创意行业,他们未来成功与否不可知也不可测,这也给长期靠固定资产来鉴别企业的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何蔚萍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确保授信对象的高质量,银行往往求助于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的推荐。但实际上,文化部门推荐的往往是行业中相对发展较为成熟的企业,他们多数对银行贷款的态度“并不积极”。而面对发展中的小企业们的口说无凭的“idea”(构想),银行的态度只能是慎之又慎。
记者在调研中接触到很多壮大起来的文化企业:2008年,浙江5个大学毕业生合伙成立一个网游公司,一年半后,公司员工增至380多人;2004年,一位年轻人在浙江金华成立了一家专卖网络游戏装备的网站,今年公司销售收入高达100多亿元。诸如此类的公司基本都运行在银行信贷轨道之外。
“文化企业独有的爆发式增长是传统制造业无法企及的,银行必须从原有服务工商企业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学会判断与甄别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不断积累经验、培养眼光。相信未来10年、20年,具备这种能力的银行会真正脱颖而出。”何蔚萍说。
仅靠银企双方的努力是不够的,政策的有效引导与扶持必不可少。深圳一家动漫制作企业,拥有众多自主设计的动漫形象,主要为国外电视台代工制作动画片、电视剧等,在国外同业中拥有相当知名度。当有国内银行找到他们提出愿为其国内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时,他们选择了拒绝。理由是“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完善,盗版屡见不鲜,我的动漫形象谁来保护?”
文化体制改革正涉入深水区,文化与金融融合的脚步也渐行渐快,却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相关政策与制度环境的瓶颈制约,包括发挥财政的杠杆效应、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健全中介体系,培育流转市场等。只有破解了文化产业融资的基础性制度障碍,才能让双方的美好愿景真正变成美好的现实。
【探索】 不再局限于单纯提供授信,依托集团公司的优势,中国银行积极开展业务延伸,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中行浙江省分行借助中银集团“银行、投资、证券、保险”多业联动优势,为各类文化产业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中银投资公司及中银国际管理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为文化产业孵化企业提供服务。中银国际证券以独立财务顾问的身份为浙报传媒提供上市服务,使浙报传媒成为全国第一家实现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省级报业集团。
本报记者 温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