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作者要克服自认高明、居高临下的心态
颜晓峰: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不仅是力量的源泉,而且是智慧的源泉。所以,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拜人民为师”的要求。新闻工作者有必要在不间断的“走转改”中不断学习人民,把学习人民作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迫切要求,克服自认高明、居高临下的心理,从人民群众那里发掘新闻的不尽源泉,吸收新闻工作者的营养,虚心地学,真正地学,长期地学。要把学习人民作为进一步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迫切要求,学习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真诚朴实的情感,正直忠厚的品德,并把这些注入到每篇新闻作品当中。学习人民才能影响人民。
●“走上有余、走下不足”的风气要转
韩庆祥:走不走群众路线,这涉及到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的一个内在要求,就是媒体必须要“走基层”。为什么今天明确提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呢?肯定是有针对性的。针对什么样的情况呢?走上有余、走下不足。“走上”是必须的,但是一旦把“走上”当成唯一,就把基层冷落了。
现在我们的一些媒体,对准明星的多,对准高级知识分子的多,对准高管的多,对准高企的多,对准民众相对来说就少一点。今天我们讲“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实际上是让群众路线在媒体当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就是要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见,表达群众诉求,尊重群众劳动。
●高高在上,就容易虚假失实
韩庆祥:有一种唯上思维,把记者和群众的关系变成上和下的关系,媒体记者高高在上,基层的群众反而在下,这种关系模式很成问题。
在办公室里面写稿子,为了吸引眼球,有的时候违背了客观事实,有些作品又是胡编乱造的,一味追求收视率,“低俗”的现象都有可能出现,负面的报道也是很多的,我就越来越担心。有些报刊,负面报道的东西多了一些,讲这儿爆炸了,那儿又有问题了,当然这方面也需要报道,这对社会是一个监督,但是正面的东西,我觉得应该多报道一下,否则让人感到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复杂的社会,负面很多的社会,影响了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
群众路线落实到“转作风”上,媒体和记者与群众的关系是一个平等的关系,一个服务的关系,在这种关系当中,对我们的作风就有要求,服务群众、走出办公室,联系群众实际,不要一味追求发行量、收视率。
●记者不见面式采访是很可怕的
郎劲松:我采访了《新华每日电讯》的总编辑解国记。他本身出生在农村,做了多年的农村记者,对农村特别有感情。他做农村报道,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三年之内做了16本的采访手记,走遍了河南所有的县。问问今天的记者,有多少能走到县里面?有多少能做细致的采访?有多少记者像他这样,把一些问题写成内参反映上去?现在媒体对记者的绩效要求更多以发稿量来计,写内参的人很少了。解国记写了大量的内参,在公开媒体上发表并不多,当时国家领导人在他的多篇内参上作了批示,推动了国家相关农村政策的出台。
我这两天接受记者采访是什么样子?只能通过电话或者电邮给我,还很着急,以后采访都是这样的话,我都不认识谁,就跟他说对这件事的看法或者发电邮给他。记者不见面式采访是很可怕的,对记者的采访作风影响非常大。尤其在网络上传一些不负责任的东西,把记者最根本、最重要的本事丢了。记者要沉下去采访,用专业技能把每个真相了解到,如果不能这样的话,真实性、权威性、可信度都会受到很大的质疑。
●新闻工作者不应该只是平台上的检索者和整合者
涂光晋:新闻应该从哪里来?对新闻从业者,无论从事新闻报道、新闻评论还是新闻编辑,很重要的一个社会责任就是议程设置。但是在网络时代,大家发现,大量的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是被设置,影响力慢慢被稀释。
我们看一下新媒体的发展,互联网包括博客、微博和跟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平台,但新闻工作者不应该只是平台上的检索者和整合者,还应该肩负起本来应有的历史使命,这就是社会的瞭望者。也就是我们不仅要从网民的爆料中能够发现社会各个层面出现的新现象或新事实,而且应该迈开自己的双腿,下到基层,下到老百姓中间,了解他们真正做了什么,想了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愿望和呼声,并且把他们做的、想的、需要的东西反映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新闻工作者应该重视自己作为信息发现者、采集者、加工者、提供者和整合者的角色,而不仅仅作为检索者和整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