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陕西构建文化强省

    大秦腔响彻古秦川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4日 12版)
    秦腔《大树西迁》

        坐落于西安市文艺路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和坐落于西一路的西安秦腔剧院,突然奇迹般地火了起来。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编剧陈彦一人创作了现代戏“三部曲”眉户剧《迟开的玫瑰》、秦腔《大树西迁》和《西京故事》,这些作品几乎获得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等所有国家级奖项,赢得了满堂彩。

        着眼于秦腔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资源整合重组、对接资本平台、塑造市场主体等措施组建起了国有文化企业,其创排的秦腔现代剧《柳河湾的新娘》也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该院也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

        一系列荣誉和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它是陕西省深入实施“一把手工程”,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必然结果。

        文化成为“一把手工程”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摆到了同等重要位置,纳入“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总体规划,把文化产业列入全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中,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投入,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在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之初,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赵正永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将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亲力亲为,强力推动。自2009年以来,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达30次之多,省委、省政府及两办专题下发文件50多份。赵乐际就文化体制改革问题主持召开的会议就有15次之多,批示50多次。他还多次考察、专题听取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汇报;调研中他多次强调“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拖不得、也拖不起,必须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务求取得实质性进展”。赵正永也多次深入宣传思想文化系统进行调研,协调落实项目,解决问题,主持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在每次全省领导干部大会、省委全委会等重要会议上,省委都将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项全局性重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级领导班子要切实负起责任、顾全大局、吃透政策、扑下身子、做好工作,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先后主持召开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达30多次,对改革方案、政策措施进行反复磋商,精雕细琢;同时要求全省各市都把文化体制改革摆上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加以推进。

        2009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85.9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82%,增幅为25.5%。2011年上半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5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6%,占GDP比重达到3.02%,再创历史新高。

        转企改制 带来活力

        为贯彻落实中央部署,陕西强势推进,于今年上半年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2009年,省直属14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任务;2010年完成了市级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涉及192个文化单位、9674人,组建了84个公司。同年完成了市、县两级三局合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组建。今年7月,又完成了县级改革任务,相关的221家单位全部转制为企业。

        三年三大步,以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省、市、县三级已全面完成中央规定的各项改革任务,走在了全国前列。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上,陕西省和西安市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为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巩固提高改革成果,省委、省政府针对全省文化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布局散的状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整合文化资源,先后组建了省属八大文化企业集团,并将陕西广电网络、电视产业集团、广播产业集团进行重新整合,着力打造陕西省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

        体制的转变为文化企业带来了发展活力,各转制企业遵循企业发展规律,普遍建立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职工收入与绩效考核相挂钩的分配制度,激发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了企业的发展定位、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经过两年来的发展,各改制企业的经营收入均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

        省文投公司2010年完成投资25亿元,实现收入8.2亿元;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经营收入5675万元,实现利润1289万元,资产总额达到38亿元。

        省出版集团2010年销售6.4亿元,实现利润5306万元,同比增长84%;今年上半年经营收入同比增长93%,利润达3807万元,同比增长113%。

        省新华发行集团201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4.5亿元,实现利润2100万元,同比增长42.69%。

        省演艺集团2010年各类演出1572场,主营业务收入1724万元,同比增长37%;今年上半年经营收入增长57%,利润增长10.7%。

        省广电网络公司2010年经营收入达10.5亿元,利润达8000万元,同比增长14%;今年上半年经营收入同比增长20%,利润增长8.4%。

        项目带动 培育特色

        在文化产业发展上,陕西省积极寻求突破口,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培育壮大内容突出、特色鲜明、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关中民俗博物院、陕西华清池旅游公司等8家单位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着力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西安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入驻企业已达2000多家,西安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入驻企业也达36家。

        与此同时,陕西省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着力塑造文化产业品牌。2009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政策支持,有效地推动了银企合作,促成各类合作项目103个,涉及文化企业79家、金融机构60家,合作总金额达303.1亿元。同年6月,陕西省还搭建了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投融资新平台,组建了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该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5家全资公司、6家控股公司、3家参股公司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陕西省还积极助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大量的民营企业积极加入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了大唐西市、关中民俗博物院、西安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等一批优秀民营文化企业,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广阔前景。

        (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