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第11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州开幕。10月13日,广交会新闻发言人刘建军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从第1届至第109届,广交会已累计成交近9000亿美元,到会采购商近600万人,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大、成效最明显的展会之一。
从“做大”到“做强”
广交会秘书长王志平表示:“今年是广交会举办的第55个年头,第110届广交会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是中国入世十周年的历史见证。”入世10年来,广交会从做大到做强,从一个综合性展会成长为综合性和专业性兼具的世界级贸易盛会;从“一馆两期”、“两馆两期”到“一馆三期”;从“中国第一展”向“世界第一展”阔步前进。据统计,在2001年第90届广交会上,到会采购商逾10万,出口成交近150亿美元;10年后的第109届广交会上,到会采购商突破20万,出口成交近370亿美元。10年间,到会采购商翻了一番,成交额增长1.5倍。
“从寻找‘订单’到寻找可以长期合作的经销商,广交会帮我们建立了稳固的国外市场销售网络。”浙江宁波佳虹进出口公司负责人鲍慧红说,最初参加广交会,她担心不熟悉国际市场难以打开局面,但参加几届广交会后,公司已成功开发数十个海外区域市场,逐渐形成了稳固的海外特许经营网络。
广交会每年两届洽谈成交额约700亿美元,被誉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从这里扬帆起航,走向世界,广交会被称为“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孵化器”。
从“风向标”到“平衡器”
广交会如同一座“风向标”,既反映出了我国加入WTO之后外贸快速增长的利好信息,也折射出了出口导向型战略带来的负面效应。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顺差逐年扩大。面对外贸日渐失衡的现实,从第101届起,广交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首次设立进口展区,邀请海外企业参展。从“出口”到“进出口”,一字之差,意味着广交会从单一出口交易平台转变为进口和出口双向交易平台,体现了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善贸易平衡的决心。
一位来自巴西的采购商说:“我第一次参加广交会就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展示的产品非常广泛,登记流程、指导和服务也很简单、明确和非常有用。所以每年我都乐意参加广交会。”
进口展区一经设立便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10年间,规模从一万平方米扩大至两万平方米,从举办一期到分两期举办,进口展区的专业性和政策导向性逐届增强。首届进口展区共有36个国家和地区的314家企业参展,到2011年春交会,参展企业增至534家,遍布世界53个国家和地区。10年来,进口展区累计吸引的海外优质企业达到3955家。
商务部副部长钟山说:“中国的贸易顺差今年已经大幅度下降。第110届广交会将通过提供两万平方米的展区来推进进口贸易和继续为海外参加者提供卓越服务,从而致力于延续这一趋势,促进双向贸易可让所有参与的企业和国家实现双赢。”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广交会坚决贯彻以质取胜和品牌战略,被称为“中国培育自主品牌的基地”。第95届广交会首次设立品牌展区,优先安排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参展。首次设立的品牌展区成为广交会的新亮点。当届320个自主品牌在7%的展位上实现了17%的成交额,参展新品比例接近50%,成交价格比同类商品高出10%以上。
此后,广交会品牌展区规模不断扩大,示范效应明显,参展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意识持续增强。到2011年春交会,品牌展位达总数的18.99%,品牌展区成交135.7亿美元,占成交总额的1/3强。第109届广交会启动运行“产品设计与贸易促进中心”,引入世界范围内的优质设计资源,与广交会汇聚的中国最优秀出口企业“强强联合”,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每届广交会为2.4万多家优秀外贸企业提供了进军海外市场的“直通车”,一批世界知名品牌从广交会腾飞。
(本报记者 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 金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