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01日 星期六

    “农民画”难传承令人忧

    《 光明日报 》( 2011年10月01日   03 版)

        清晨六点,天空微微泛白,记者一行乘车赶到了南京市六合区冶山镇,瞧瞧在那儿举办的首届南京六合农民画文化艺术节暨中国农民画精品邀请展。

        “你看,这牌子上的可都是我们的农民画。”顺着随行人员手指的方向,记者向窗外看去,道路两旁五颜六色的画牌渐次闪过,形形色色的图画一下子勾起了记者的兴趣。

        刚下车,不远处传来了阵阵锣鼓声,眼前狭窄的乡间小路被前来看画的群众挤得水泄不通。“你瞧,多热闹!这可是我们镇上的一件大事,”特意赶来看画的龚学华大爷自豪地告诉记者,“这农民画都是我们老百姓创作的,画的都是我们村里实在的生活,看着就亲切。”

        记者来到展览厅,并不宽敞的房间里人头攒动,墙上挂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画作品。“我是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美术专业大四的学生,这幅《人勤家兴旺》就是我的获奖作品。和其他绘画形式相比,农民画对于技巧和手法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每一幅作品反映的都是农村人、农村事。”身着亮丽苗族服饰的邰昌丽和她的画,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当初,创作这幅《副业一支歌》时希望表现村民们的幸福生活。”农民画精品展一等奖获得者王金凤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向记者介绍自己的作品。早在1985年,高中毕业的王金凤便跟随父亲学习创作农民画。两个月之后,王金凤开始独立,这一画就是26年。如今,专职从事农民画创作的王金凤不但拥有自己的农民画画室,每逢周末,她还专门到当地学校为师生开展农民画培训。“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民画,但是真正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却日益减少。”话语中,王金凤道出了对未来农民画发展的担忧,“这么好的乡土文化艺术,如果没有人传承下去,那会是多大的损失啊!”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季成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