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8日 星期三

    开掘中华民族伟大历史文化精神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创作的大型电视剧《小站风云》评介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8日 14版)

        编者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讲话中强调,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习近平同志还特别强调: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所经历的困难与风险也世所罕见……只有学习历史,才能认识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人民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来之不易。

        由两岸三地电视艺术家共同打造,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首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献礼剧《小站风云》,最近在央视播出后,受到热烈而广泛的关注。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深重,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该剧正是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下,展开了横贯50年的命运起伏碰撞,通过天津小站镇两个青年人和他们的恋人的恩爱情仇的故事,再现了在那个风雨如晦年代一代青年的报国追求、不屈斗争和对命运的不倦探索,表达了中华民族对新时代的呼唤,对真正能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苦苦期盼……

        来自两岸为《小站风云》的题词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题词——

        破碎山河谁料得,

        艰难兄弟自相亲

        国民党名誉主席吴伯雄题词——

        运古涵今

        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题词——

        两岸情深,

        水乳交融,

        四海同心,

        小站大成

        创作后记

    照亮历史文化认知的盲区

    周振天

        天津市津南区的小站镇具有“小站稻”与“小站练兵”这两张独一无二的“名片”,在各个地方领导千方百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当今,无论谁在这方水土上当家,谁都会抓住这两张“名片”做一篇大文章。2007年盛夏,天津市津南区长李广文把我请到他的办公室问我:你的《老少爷们上法场》、《张伯苓》、《玉碎》都是写天津的,能不能将我们小站也写一部长篇电视剧呢?我在天津生活了30年,写天津近代史的作品一向兴趣浓厚,在天津工作期间,也曾多次到过小站,应当说对这里并不陌生。投入创作之后,仔细研究了《小站镇志》、《小站练兵史料》等大量史料,又与津南区文史、稻耕专家们多次采访、座谈,“泡”的时间越长,越发感到“小站练兵”这个关联着辛亥革命前后大历史的旧时故事可以挖掘出改革开放的当今最急需的宝贵借鉴,而这里所蕴含的中国稻耕文化的当量也不可小觑。

        对于创作来说,历史素材的丰富和文化积累的厚重固然是优势,但是要在一部电视剧里把“小站稻”这个文化元素与“小站练兵”这个历史事件水乳交融地揉搓到一起却不是一件易事。我最后认定,以小人物的命运为切入点编织故事,进而折射出大时代、大背景是一条可行之路。这样《小站风云》的构思基点就定位了。全剧以小站镇刘、李两家小站米种植户在每年一度竞选“贡米”时的激烈较量为开端,随即引出刘李两家同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后生刘德胜和李占魁出场,以及他们倾情相恋的姑娘。父辈为争夺“贡米”名分的缠斗和晚辈为爱情产生的恩恩怨怨纠葛在一起。却不料甲午海战爆发,彻底改变了几个年轻人的命运。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从刘公岛死里逃生的主人公刘德胜为报仇雪恨,再次投入新军袁世凯麾下,再经历维新变法、庚子事变、辛亥革命、护国战争等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蹉跎求索、生死磨难……

        确定了故事、人物似乎是万事大吉,其实不然。落笔之际就要面对着当下严峻的社会语境:近年来解构崇高、戏说近代历史、游戏抗日战争在圈内很是“时髦”,也使得许多年轻观众形成历史、文化认知的盲区;还有过度娱乐渐成业内盛行的时尚;以广告资本赚取利润最大化为背景的收视率为王的法则更是掌控了不少收片人的心理等等。要突破以上种种局限,以中国近代史为大背景、以中国稻耕文化为底蕴、弘扬中华民族九死而不悔的精神的《小站风云》要想获得更多的观众,就必须在持守创作初衷和赢得更多观众青睐之间找到最佳的临界点。于是我在坚持创作初衷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了全剧的传奇色彩,还为剧情设计了若干“噱头”,譬如性格极致的正反面人物、生死不渝的男女情恋与阴差阳错的姐妹错爱、惊天动地的战争场面,以及险象环生的追杀和主人公屡屡命悬一线扣人心弦的情节等等。在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津南区政府、天津电视台、海军电视艺术中心等单位大力支持下,《小站风云》终于在央视电视剧频道黄金时段播出了,创作拍摄付出的艰辛也都已成为了过去。我坚信我持守的创作理念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总之,活在当下,但凡还有几分责任心和担当意识的剧作家写历史题材电视剧,都势必要在价值层面上有一番撕裂的挣扎,除非你不再干这一行,或者干脆自甘沉沦。我以为,在这条路上,除了坚守担当,别无出路。

    专家学者众议《小站风云》

        仲呈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我以一个在电视界干了30多年老兵的身份,郑重推荐《小站风云》。我们的主流传媒电视台太需要这样有精神,有思想,有品位,重灵魂塑造的好戏了。它不仅让我们重温中华民族一段重要的历史,更让我们感知到那段历史中所蕴含的精神感染力。《小站风云》的成功首先是文学的成功,所有的一切艺术基础乃是文学。漠视文学实际上就是抽掉了思想,也抽掉了灵魂。《小站风云》把焦点对准风云际会、壮怀激烈的历史和底蕴深厚的稻耕文化,它不仅以真挚的爱国情怀和朴素的人性光芒感染着观众,在情节人物设计和主旨内蕴上又非常自然地连通了当今。剧中的男女主人公们身临乱世的苦闷和彷徨,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精神、人格乃至文化上的选择,结果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路。面临价值取向多元、道德水准滑坡的当代人又何尝不是为了摆脱苦闷彷徨而要进行新的选择和人生的重新铸造呢?周振天也很注意当今受众对作品的观赏兴趣。充分考虑自己的电视剧有没有人看。他的另外一部作品《洪湖赤卫队》,只有两个小时的歌剧,经他手改编成28集电视剧,收视率很高。同样,《小站风云》仍然有一个吸引人的好故事和一个环环相扣的人物命运历程,还有全剧章回小说的风格和大团圆结局,这都充分展现了编剧对中国观众审美心理的娴熟和尊重。

        李准:(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理论家)

        纵观周振天这些年创作的几十部电视剧,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一是军人的深切情结、二是燕赵文化的底蕴、三是饱满深沉的爱国激情、四是鲜明的人物性格碰撞。《神医喜来乐》是以中医中药文化为依托,书写了沧州草根郎中的智慧;《玉碎》是以玉文化为依托,刻画“9.18”事变前后天津商人在家国情仇之间作出生死抉择;《张伯苓》则是写天津南开学校创办人张伯苓弃武从文以教育救国的奋斗历程。《小站风云》仍然还是以普通人命运为叙事主线,但在抒写普通人命运的同时,不仅把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风云作为背景,而且通过主人公行为和命运让大历史的若干场面走到前台。宏大叙事是《小站风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个主人公刘德胜和李占魁都是从小站走出来的,他们不仅是重大事件的见证人,同时又是参与者。从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小站练兵,庚子事变抵抗八国联军,到辛亥革命,直至到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还有尾声的抗日战争胜利。编剧让中国近代史上若干重要的历史点通过男女主人公们,紧紧地把小站人的命运和整个中国的重大历史联系在了一起。这个创作模式上的探索不可小视,虽然这种探索不能说已经十全十美,但是应当给以充分肯定。

        该剧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用人物性格碰撞来推动情节发展。现在不少电视剧创作就是编织故事,几乎没有真正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周振天的电视剧从一开始就在性格刻画上下了工夫。在《小站风云》里,主人公刘德胜与李占魁两个人性格对比鲜明突出,都要强,都想拔尖,都不服输,最终走上不同道路。还有高小花、高小穗姐妹俩,也有着不同的性格的精彩展现。我也非常喜欢高不吝的形象,他在政治上非常保守,拼死忠于大清王朝,但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民族血性,在民族危亡的时候毫不犹豫挺身而出,这个剧把这个清军绿营五品守备的复杂性格惟妙惟肖地写出来了。

        蒋子龙:(中国作协副主席,天津作协主席)

        《小站风云》的编导给这部电视剧设计了一明一暗、一文一武两条主线。小站练兵是武线,小站稻耕文化是文线,这实际上是当时的中国风云,是那个大时代的风云。有的时代平平庸庸,有的时代却是风云际会。《小站风云》的那个时代是有戏可写的。策划者和编剧选择小站作为讲述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大时代的支点确实很有智慧。剧中有许多有味道、值得思索的东西。里面有几个人物也是很新鲜的形象,像高不吝、李占魁,高小花,都是过往中国电视剧人物画廊里没有见过的。作为一部电视剧,整体艺术水平很齐整,戏托得住,很扎实。相信会受到观众的欢迎。

        王朝柱:(著名剧作家)

        看完了《小站风云》,历史和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从编剧的角度讲,这部作品历史观是对的,艺术上也很不错。作为一个历史剧的作家我知道写历史难,要写出艺术来更难,用一组小人物准确、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大时代更难。中国近代史最难写的1895-1945年这半个世纪,历史线索浩如烟海,人物众多盘根错节。编剧把它们都巧妙地串起来了,不仅编剧谋篇得当,而且导演、摄影和演员也有精彩的艺术的再现。这个剧骨子里还是个情感戏,情感的戏份儿搞得很到位。导演、演员都很好,都完成了任务。虽然没有所谓的一线明星,但是剧本下了工夫,还有导演、演员、摄影、美工、灯光诸方面到位,这不一样可以成为好看的电视剧吗?这对当下那种收片不问剧本质量、不问导演功力,只看有没有大腕儿的倾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电视剧的生命力和观赏价值归根结蒂还要靠戏。

        曾庆瑞:(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外文学艺术作品的叙事通过描写一个大的家族的历史命运,去形象地透视一个社会的兴衰变革,观照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化不乏成功的先例,在这方面我们的电视剧也已经取得可喜成就,只不过在这一类的叙事中间,社会史和家族史的融合始终都是电视剧创作者十分关注也十分困惑的一个话题,处理不好,就会留下各种遗憾。《小站风云》以人带史,以史托人,可以看作是在艺术叙事上追求社会史和家族史的自然融合的一种优秀作品。这部剧是一部关注历史沧桑变化的作品,观众跟着镜头从天津小站出发,向着整个中国历史风云深处延伸。全剧每一个故事环节的氛围都充满了历史的气息,并且把家族、人物与社会史紧密融合了起来,使家族叙事有着非常强烈的社会信息。为了塑造好人物,编导把微观的,甚至像工笔写生的艺术技法也用到了,就是通过个人命运的大起大落、奋斗失败的探索,写出了爱国情怀,细腻地描写了中华民族不死的精神。还有在刘德胜、高小花、高小穗等大喜大悲的人生经历中注入了纯净的高尚的人性美德,抒写了中华儿女的感人恋情,注入了坚贞不渝的伦理操守。    

        王伟国:(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

        《小站风云》以正确的历史观和冷静的历史理性的维度唱响了中国近代史上反帝反封建的英雄赞歌,它不仅讲述了历史,更具有反思今天现实的维度,从而给人们以一个启示,即国家不强大,经济不发达,文化不先进,就要挨打。看了这个电视剧你就会马上联想到当今世界的状况,就会明白一百多年前我们中华民族何以饱受屈辱,今天新中国何以昂首挺胸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还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国走改革发展的之路,走强国、强军的复兴之路是多么的英明。《小站风云》还是一部有很好的艺术观赏性的电视剧。第一,拍得比较真实,真实是手段,它不是终极目标,它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揭示真理,展示真理,这个真理就是我们通过剧作来展示我们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历史的真理。再有动作性拍得很好,在一定意义上说,电视剧艺术就是动作艺术,用动作来叙事,来揭示内心灵魂世界,塑造人物性格。它环环相扣、起伏跌宕的人物动作线索,作为一种叙事的特征一直支撑、推动着情节发展。

        张颐武:(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

        《小站风云》是分量很重的一个作品,看了后感慨很多,它在小站练兵和小站稻耕文化之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这是很巧妙的一个结合点,其实就是现代中国的发端和传统文明、传统的文化碰撞、融合的点。这部剧最深刻的地方就是通过刘德胜、李占魁两个小人物不同的人生理念,不同的命运历练出发,直至写到两个人分道扬镳、兵戎相见,讲述现代中国的认同是怎样建立起出来的,讲述中国人以怎样的努力创造出现代国家的。看起来是一个传奇色彩很浓的情节剧,而其实隐藏着一个很厚重的主题。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作为编剧,周振天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和转折一直就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从《老少爷们上法场》、《神医喜来乐》、《玉碎》就看得出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创作思路和创作观念,那就是一个小切口去见证一个大时代。一般的情节剧作者只要编一个很好看的家族故事,情节够曲折,人物命运够跌荡,把感情故事写充分,就基本完成任务了。但是周振天有他的追求,他一定要在一个戏剧性故事中要表达他对中国走过来的道路的某些方面的思考,包括文化的思考,人性的思考。看起来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但是隐喻的是一个大时代。

        剧中比较准确地传达了这半个世纪中国所发生的变化。叙事的主线索就是两个男主人公刘德胜和李占魁选择两种人生道路的冲突,一个选择了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另外一个为了功利目的放弃了理想和人生追求,直至沉沦当了殉葬品。结尾非常有意思,为什么要在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个时间节点去结束全剧?就是表明抗日战争胜利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民族解放运动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虽然主人公不是抗日战争的亲自参与者,但是他们是见证人,他们见证了从北洋水师惨败之后就开始了探索救国之路的进程。

        这个剧虽然是写的小人物,但是非常有大局观。创作者自觉地运用历史的抒写来弘扬主流价值。剧中几个主人公性格、命运的设计,就体现了创作者非常强的道德谱系,从第一集开始竞争“贡米”起,一直到最后的护国战争,就一直建立在两种道德观上。刘德胜是有道德底线的,而李占魁更多的是个体权力、个人欲望的象征。编剧还设计了高家两位女性,她们都钟情于刘德胜,从而强化了这个道德本身的价值,同时两个女性也成为支撑刘德胜道德价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元素。总体来讲它是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品。

        来历

    历史名镇——小站

        位于天津市东南部小站是“因米而兴,因兵而名”的中国近代名镇。

        1870年,清政府调淮军驻青县马厂保卫京城,沿马厂至新城铺垫大道,设驿站,十里一小站,四十里一大站。后袁世凯操练新式陆军便在其中的一个小站设立大本营,小站因此得名。

        “小站练兵”是在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后,清政府根据“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从德国引进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军制和军事训练理论,并购买德国武备、聘请德国教官,造就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支具备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的新式陆军,从而完成了中国军队向近代军制的转变,实现了由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过渡。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加之袁世凯处心积虑将新建陆军打造为自己私家武装,小站练兵所带来的军事变革并没有挽救封建制度的灭亡。

    网 评

        @新浪微博—“快乐的一天”:“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看了这样一部历史大剧感慨了,我想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无论是兄弟还是姐妹,无论是刘德胜还是李占魁,我们的大国情怀、骨子里的骄傲和身体里流淌的血液终归能够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仰。也许没有正确与否,但是正义是永存的,支持《小站风云》!

        @新浪微博—冯青:被《小站风云》精彩的好故事所吸引,一口气看完,欲罢不能,非常感动,也有着深深的感触。那样情真意切却必须深埋心底的爱情让我几度感动落泪。作为一个85后,看了这部剧才深深体会到那段不堪回首的艰难的岁月,我们的前辈们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博—chenchen的日记:哈!为小站骄傲!作为一名小站人,小时候只是听长辈零碎说过一些小站的故事,真的很感谢能有这样一部电视剧,重要的不是小站可以出名,而是希望可以借此增强小站人的自豪感,能够延续先人的精神。

        @新浪微博—杜娟V:《小站风云》好看,一部历史、商业、文化、艺术、武打相结合的电视剧,真是太完美!

        @新浪微博—“z晶晶z宝宝”:喜欢《小站风云》,顶哦。我喜欢全剧的落点好。好戏就是要叫有情人终成眷属,为几十年的屈辱找了一个答案!替中国人出了口恶气!真情大义真的叫人畅快和激动。

        @腾讯微博—@danica-speak:啊哈,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好喜欢德胜和小穗小花之间的爱情故事,小穗是至死不渝,小花是惊天动地,那么的荡气回肠,一生有这样的红颜真的是上天的恩赐。为了爱的人甘愿牺牲自己、为心中所追求的东西甘愿冒险的情分,可能现在已经很少了,但是我相信大多数人心中还是有那份美好存在的。

        @新浪微博—“河南帅哥”:顶个!!《小站风云》里刘德胜的那种奋斗精神感染了我,有人在疑问如今还有没有这样的人?我认为无论真实与否,都不重要,刘德胜的情义、热血让我们怦然心动就足够了。

        @新浪微博—安徽男孩的围脖:可能写的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事儿,年轻人就不那么喜欢,我感觉自己却能融入到剧情,说白了就是这剧实在。可能我比较感性,我觉得那个年代的人感情、思维特别有道义感、责任感,现在我们缺乏的是那个年代人的精神,《小站风云》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养料,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电视剧,讲述更多实在又有情义又有内涵的故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