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名城巴塞罗那日前用举办“最后一场斗牛赛”的方式,剪断了与斗牛运动长达几个世纪的悠悠深情。对少数西班牙人来说,斗牛运动是“值得骄傲的文化传统”,与此同时,绝大多数西班牙人清醒地看到,斗牛运动尽管与本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诠释的毕竟是“逝去的文明”,完全背离了21世纪的人类精神。
斗牛运动是西班牙最具民族标志性的运动,至今仍然受到不少人的热捧。据统计,西班牙斗牛表演目前每年举办约2000场,年产值25亿欧元,每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多达15万个。一些西班牙人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对这项源于中世纪的“血腥的娱乐活动”充满热情。他们欣赏斗牛士用手中的利剑优雅而又敏捷地刺死公牛的一瞬间,赞美斗牛士华丽精致的服装,感叹斗牛士漂亮潇洒的转身。对斗牛迷来说,斗牛表演场上的避让、引逗、刺杀都是西班牙的“国技”,是值得崇拜和称颂的古老文明。西班牙的斗牛运动爱好者不能接受“文化遗产”将被禁用的现实,他们集体请愿,征集签名,决心为保留“斗牛遗产”而斗争。
然而,更多的西班牙人如今已经能够跳出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藩篱,从人类文明的大视角来讨论斗牛表演的血腥。对他们来说,斗牛与其说是“文化国粹”,不如说是历史糟粕。西班牙的动物保护主义者认为,“国技”的确很好看,但杀死公牛的场面过于残酷,如此野蛮的表演不取消万万不行!巴塞罗那反斗牛组织负责人安娜·莫拉说:“斗牛与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不相符。”其“娱乐高于一切”的价值观不该受到推崇。国际媒体注意到,尽管斗牛表演至今仍然是西班牙的一项“国家名片”式的产业,但它在新世纪的头十年间已经不再那样红火诱人。时代在变化,世界在改变。人们开始站在新的立场上审视传统。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约有70%的西班牙人不是反对斗牛,就是对斗牛不感兴趣。愿意观赏这种杀戮游戏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少,西班牙国内反对这种喋血表演的人越来越多。
放弃斗牛运动,巴塞罗那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巴塞罗那告别“国技”的胆识和勇气令人动容。
谴责斗牛表演,是巴塞罗那的胜利。敢当反斗牛先锋,是巴塞罗那的光荣。在21世纪的当代社会,人类怎么可以容忍弥漫着中世纪味道的血腥表演,怎么可以拥抱如此践踏生命的丑陋的娱乐精神?国际舆论认为,巴塞罗那带了一个好头,西班牙应当借此机会终结斗牛场上的杀戮,欧洲国家应该正式立法禁止斗牛运动。
巴塞罗那之所以敢于向斗牛运动说“不”,最根本原因是当地民众已经不再热衷于观看斗牛活动,他们已经自觉地否定了如此血腥的文化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庶民的胜利”。民众拒绝了容易挣钱的“斗牛生意”,他们不愿意观赏“人兽大战”,也无意玩味看到血流成河的情景。人类文明经历了从低到高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我认知的能力并不断在寻找自身与自然的依从关系中发现自我。“人兽大战”式的娱乐与当代社会格格不入。它漠视动物的尊严和权力,渲染暴力、死亡和流血,完全背离了人类的道德观念和人道精神。
巴塞罗那曾是第一个反对斗牛的西班牙城市,如今它又终结了自己与“人兽大战”的任何瓜葛。我们要向巴塞罗那致敬!它不愧是一座有着光荣历史的伟大城市,它再一次展示了人类的良知,增大了人类超越自我的勇气、力量和可能。它庄严地告诉世人:不管那个从16世纪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多么强大和令人爱恋,它也没有权力如此残暴地对待动物,更无权如此无情地羞辱现代人。
然而,西班牙仍然在斗牛。那些血腥、刺激的场面仍然可以强烈地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本地和外来游客。我们因此也就有足够的理由一次又一次地发出向巴塞罗那致敬的呼声。
本报记者 汪嘉波
【链接】
西班牙斗牛
西班牙斗牛是一项人与牛斗的运动,参与斗牛的人被称为斗牛士,主要流行于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拉丁美洲,更是西班牙的国技,其历史可追溯至史前时代壁画中的牛崇拜。
西班牙斗牛是一项非常血腥和危险的运动,常有斗牛士因此受伤或死亡,而参与其中的公牛也最终会惨死。在斗牛的过程中,首先是要用各种残忍的方式激怒公牛,然后让斗牛士用锋利的长剑从牛的背部刺向其心脏。技术不好的人几乎都会失手,很少有牛是被一剑刺死的,通常都是慢慢的被它肺脏流出的血液淹死的。
这项古老并原始的运动一直以来被许多人猛烈批评,不少动物权利保护者在斗牛场门口附近宣传抵制斗牛。据称,西班牙每年有1.2万头斗牛遭杀害。西班牙国内对斗牛活动一直存在着激烈的辩论。有人把斗牛看成一种古老的艺术,因而酷爱这一悠久传统。但是,包括动物权益活动人士在内的其他人则认为,这一传统是过时的血腥运动,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地方议会在2010年7月28日通过一项议案,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禁止在当地举行斗牛活动。西班牙国家广播台也因为这项运动过于暴力而表示不再电视播放斗牛。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如乌拉圭、阿根廷、古巴等国在上世纪初禁止了斗牛,也与这些国家的独立运动紧密相联。不过,目前西班牙其他地区和世界上其他有斗牛传统的国家依然以降低血腥程度的形式继续进行着这项运动。 (李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