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报告,近日对外发布。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城市数量已达2212个,总人口10.0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2.35%,在城镇体系和现代化建设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但中小城市的城镇化率仅为31.7%,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建立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显得非常迫切。
中小城市的科学发展水平,关系到城乡一体化进程,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战略。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以往一些地方政府把做大GDP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和为官执政的“第一追求”,从而导致城乡分割,中小城市发展缓慢,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
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撑下,“GDP蛋糕”越做越大,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万亿元,增长13倍。发展成就骄人,自然值得自豪;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还相当粗放,隐藏在GDP背后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评价一个地方政府的“政绩”,不能仅仅体现在经济总量有多大,增速有多快,还更应体现在经济、社会、环境、民生等各方面能否协调发展,人民群众是否分享到了发展的成果,生活水平和精神状态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以及为此支付了多大的成本。
要坚持不懈地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关键是建立起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及正确政绩观,才能切实增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自觉性、坚定性。
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立足于中小城市(县、县级市、县级区),从经济、社会、民生、环境、基础设施、科技、文教等各个领域的综合发展状况和发展能力,来衡量中小城市的整体科学发展水平。其阶段性研究成果自2005年开始每年发布,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强大的、积极的舆论导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在中小城市得到广泛推广并产生积极影响。随着指标填报系统越来越科学和规范,许多中小城市对科学发展的理解更深刻、思路更清晰、信心更坚定,充分体现出课题研究的良好社会导向。
发展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如果发展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要尽快改变GDP导向的考核机制,将地方从GDP竞赛中解放出来,由加快发展转向科学发展,坚持把树立正确的GDP观、告别GDP崇拜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前提。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经济发展成就和政府官员政绩的考核体系,选择更加科学的发展评价指标来引导地方、部门和企业的发展行为,中国经济才能真正走上科学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