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欧元在纽约汇市再次遭到抛售,导致欧元兑日元和美元分别跌至十年低点和六个月低点。舆论普遍认为,这是市场受到了希腊债务可能违约的猜测,以及一位欧洲央行重要官员辞职消息的影响。
尽管欧洲有关金融的高级官员一再呼吁,欧元区成员国的当务之急是迅速执行第二轮希腊救助计划,并在欧元区外围国借贷成本过高的情况下就欧洲金融稳定基金调整达成一致,但由于“雷声大、雨点小”,迄今为止尚未出台任何有约束力的、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再加上希腊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导致金融市场对希腊债务可能继续违约的判断仍然占了上风。而欧洲央行执行理事会一名对通货膨胀持鹰派立场的成员、德国经济学家斯塔克提前两年多结束任期,也被解读为对欧元前景的消极征兆。
由爱尔兰、希腊开始的欧元区债务危机,正在欧洲各国不断“发酵”。任何一点相关的风吹草动甚至流言蜚语,都可能随即在金融市场上有所反应。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已经采取的措施,只能说明欧洲国家仍未真正下决心从根本上去解决欧元区债务危机,仍然在强调有关债务国应制订越来越严厉的紧缩政策。但一味强调紧缩已于事无补,还会导致更严重的衰退。另一方面,经济紧缩和福利缩水的前景,在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都引起大规模民众抗议、并有可能使经济陷入进一步衰退的恶性循环。欧洲金融再陷危机,经济领袖们在削减赤字与扩大支出振兴经济间陷入两难,拿不出具体办法。
观察家认为,如果任其继续、不及时“壮士断腕”,随之而来的将是欧元区甚至整个欧洲的全面经济危机。而所谓果断和强硬措施,无非就是欧盟成员国各国进一步出让在财政和经济政策上的主导权,让超越国家的“欧洲经济政府”担纲整体经济——财政——货币政策。换句话说,就是已经没有了货币发行权、无法使用货币政策的杠杆影响经济运行的欧元区各国政府,将进一步失去对本国财政、经济政策的主权,交由一个在各国政府之上的、毫无疑问将由德国人主导的机构,决定自己国家的财政、经济命运。
前几天,即将卸任的欧洲央行行长、法国人特里谢在巴黎高调表示,全球金融危机表明,欧元区有必要提高经济治理水平。他还敦促尽快实施欧元区成员国在7月21日峰会上达成的协议,批准对希腊的第二轮救助方案。他声称,自8月初重启证券市场计划以来,欧洲央行为防止意大利和西班牙债券价格无序下跌已经花费了416亿欧元。特里谢还表示,欧元区已为2005年《稳定与增长公约》影响力的减弱和低水平的监管力度,付出了高昂代价。
观察家认为,这些话的潜台词是,现有欧元治理结构已经失灵;迫切需要实施相关措施,加大、加速各国财政、经济主权向“超国家欧元政府”的让渡;而着眼于避免未来再发生危机、增强欧元区的经济实力和财政治理,欧元区国家必须推进结构性改革。
欧盟前主席、法国社会党的元老雅克·德洛尔前不久在欧洲工会联合组织的一次会议上称,欧盟需要的一是共同市场、共同财政经济政策;二是共同能源政策。现在由于德国宣布将彻底放弃核能、意大利也闻风而动,而法国坚持以核能为主不动摇,致使欧盟在这一问题上出现重大分裂;三是社会对话、社会协调。
看来,在必要的时候,对《稳定与增长公约》作出一定修改,进行激进的欧元区治理架构改革,使欧元区拥有一个单一的财政部来执掌财政纪律,这个方案已经无可替代。
尽管德国总理默克尔以前曾信誓旦旦地说,她将致力于欧洲国家之间的密切协商,而不是谋求建立一个独立的欧元区经济政府。但最终她还是和法国总统萨科齐一起,提出了成立一个由欧元区17个成员国组成的欧元区经济政府的建议。当然,这个迄今为止“纸上谈兵”的“欧元区经济政府”能否被各国接受、法律上如何处理、将如何运作尚属未知。而且,另一方面,成员国不愿意更多地放弃权利,大的成员国都试图在力所能及的领域内尽可能地施加自己的影响,致使欧盟运转一再陷入相对的“低潮”。这样的故事在过去许多年中频频发生,欧元区的危机是最新的例子。
此次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另一个“副产品”是,经历了危机,德国通过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扮演的欧元拯救者角色,不断在欧盟中做强做大,这个趋势一再得到确认。这种现象将会对欧洲政治、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世界局势产生什么影响?这是未来多年内,所有关心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走向的人,都要面临的研究课题。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何 农 本报布鲁塞尔9月13日电)